保护历史的珍宝
——记者探访我市古籍普查工作
天水日报
作者:部清版
新闻 时间:2021年08月12日 来源:天水日报

□ 天水文汇 □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郭琦
8月5日,由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发起,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组织实施,天水市图书馆参与的“2021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甘肃行(天水站)”活动在张家川县民族博物馆圆满收官。
“此次志愿者服务活动于7月21日在天水市博物馆正式启动,我馆派出古籍部李东晖、马亚萍、魏其曼,先后赴市博物馆、张家川县民族博物馆援助开展馆藏古籍普查工作,来自青海师范大学、河西学院的两名大学生志愿者也参加了此项工作。”天水市图书馆副馆长周涛在接受采访时说,市图书馆作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及“甘肃省古籍修复传习点”,肩负着全市范围内古籍普查和保护工作的职能。“今年的古籍普查工作用了两周时间,著录古籍256部,完成了近3000册古籍普查登记工作。”
“其实去年8月13日,我们就跟随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者团队来到甘谷县图书馆,协助工作人员对馆藏古籍进行普查整理、平台著录等工作。图书馆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整整用了一周时间,著录古籍书目1000余条。”市图书馆古籍部主任李东晖告诉记者,在甘谷县图书馆的普查工作中,还发现了部分珍贵善本。谈及古籍普查工作李东晖说,其实早在2011年,市图书馆就完成了6万余册馆藏古籍普查平台的数据录入工作,并将此项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截至2011年年底,市图书馆共整理著录馆藏古籍文献9590种60096册(含新印古籍5种2115册)。其中,上传至省数据中心1912年前古籍数据5446条;另著录民国文献4140种16900余册。共拍摄制作书影57000余张、备份数据9585条、制作数据光盘18张。完成了与省古籍保护中心古籍普查数据库的对接,初步实现了古籍的联机检索和资源共享。为今后加强馆藏古籍的科学管理,实现古籍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我馆的馆藏古籍由传统的书本式、卡片式目录变成电子式目录,整整花了一年时间,为此单位还专门抽调4名其他部室人员,来协助我们完成这项工作。”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李东晖说,当时国家的电子平台刚刚建成,全国各级图书馆便投入使用,系统还不是很完善,因此在整体录入后,根据省上专家的要求修改了两三年。“在系统较为完善后,我们接着开展了各县区图书馆的普查录入工作,其中还包括各级博物馆、部分高校等。”
采访中,修复部工作人员马亚萍告诉记者,自己2016年曾受邀去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进行业务指导。“那里的古籍多数是佛经,第一次花了一天时间帮着分类录入,后来断断续续又干了一个月才结束。”马亚萍说,古籍上的灰尘对人会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每每翻动古籍都需要佩戴口罩和手套,即便如此,时间一久仍旧会感到皮肤发痒。“其实录入工作中,最难的要数对古籍年代的辨别,有时候就算是国家级的专家,研究一上午也拿不准,常常需要拍成图片资料再带回去研究。很多时候,我们会根据书籍的版式和纸张,以及书籍描述的内容、皇帝避讳的字等这些细节的比对,来确定古籍的具体年份。”
在李东晖眼里,越老的古籍越有韵味。“日常工作中,其实看起来越新的古籍年代越久远。因为纸张的制作工艺中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他们将纸张中容易腐坏的成分完全剔除干净,使得纸张更坚韧,能够更好地抵御自然环境的侵蚀。”据李东晖介绍,市图书馆历史上在对古籍的几次分编整理中,形成了不同的分编体系。自1999年后,他们采取科学有效的整理原则和排架方法,按照《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四版进行分类,按照《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古籍》著录,对馆藏古籍文献进行全面普查分编整理,制作分类、题名、著者三套卡片式目录20000多份,从中整理出古籍善本1052部10023册,从而形成了现有古籍藏书体系。
“为丰富古籍藏书,抢救性收藏散落于我市民间的珍贵古籍,2004年,政府一次性拨款16万元用于古籍收购工作。馆里组织工作人员,对民间所藏古籍进行全面摸底和深入调查,收购《火龙经》等7部明版、22部清版、4部民国版共计33部260册线装古籍,以及信札25封、《山海经》字画一幅。这批古籍从版本到内容等,都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对优秀文化传承的积极意义。同时,我们还积极做好认捐工作。2009年,我市老中医张渊先生将家藏的乾隆版《瘟疫论》等8种41册古籍图书,无偿捐赠给图书馆。近年来,馆里还先后采购《四库全书》1500册、《回族典藏》235册、《琴曲集成》60册等新印古籍,从而丰富了馆藏。”李东晖说。 (图片由市图书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