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样过中秋
□ 刘复兴
天水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1年09月15日 来源:天水日报
旧 闻
德国著名古典哲学家康德有句名言:“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璨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其实,星空不仅需要仰望,更需要神往。仰望也不只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文化态度。中华民族伟大的人文始祖伏羲就是在卦台山上“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之后开始对宇宙万物的阴阳规律进行深化总结。其实,对日月的观察与认知也是一个亘古的命题。据考古发现,早在数万年前的新疆岩画上就能看到日月的图案。在钱塘江上游地区距今9000年的上山文化彩陶上,就绘有太阳图案。距今4700年前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中专门建有“观象台”。这些发现证明,观测日月运行是中华民族积淀久远的一种文化传统。难怪《尚书·尧典》有这样的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由此观之,在远古时代把仰望苍穹、历象日月当作一件神圣的事情,其主要目的是“敬授民时”,对日月的祭祀大约可以上溯到这个时期。或许普通人也有望月、赏月的举动,但这并不具有普遍性。
西周时期,秋天“夕月”已成为定俗。《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可何为“夕月”?柳宗元《朝日说》:“古者旦见曰朝,暮见曰夕。”可见,祭月一般在日暮黄昏,月亮初升之时举行,当时是一项重要的皇家祭祀活动。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明清。西周贵族也在中秋搞一些宴饮娱乐活动,据《周礼》:“中春昼,击土鼓,龡《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也就是周人的中秋是这样过,他们于中秋夜击鼓鸣乐,宴饮娱乐,祭月迎寒,此时的中秋已经具有普遍意义并且形成了固定习俗。
先秦时期,浪漫的先民创造出了“常羲浴月”的神话。“浴月”这是多么具有浪漫想象力的艺术创造,中秋的诗意与浪漫当滥觞于此。该神话故事反映了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已经把月亮和女性链接在了一起,这是民族心理赋予月亮的性别角色。秦汉以来月亮的民俗意象趋于定型,人们已经将月亮、蟾蜍、玉兔的意象联系在了一起。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形帛画上所画的弯月上就有蟾蜍和玉兔的形象。汉代对中秋的另一大贡献是创造形成了脍炙人口的“嫦娥奔月”神话。《淮南子》生动记述了这个故事,“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重意趣,很多文人参与中秋活动,其赏月、咏月的诗赋增多,逐渐成为中秋新风尚,这使中秋的诗性特征不断放大。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中秋帖》便是反映该主题的书法名帖,此帖可从点画章法中略窥出些魏晋风度。但在魏晋南北朝以前,所谓“中秋”仅表示秋天过半之意,祭祀也多在秋风举行,其与岁时月令并没有关系。直到唐代,八月十五中秋节才被作为月令固定下来。唐代以来,玩月、赏月成为文人雅士的中秋佳事,这为中秋节俗的普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欧阳詹《玩月诗序》说:“月之为玩,冬则繁霜大寒,夏则蒸云大热,云蔽月,霜侵人,蔽与侵,俱害乎玩。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寒暑均,肌骨疏凉,月通明,大空悠悠,桂华上浮。”其完美地解释了为何四季有月,却秋天最宜赏月。而帝王的浪漫喜好又促进了这一习俗的风行。唐玄宗颇爱赏月,《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中秋之夜玄宗与贵妃在太液池赏月,但凭栏望月不尽,帝意不快,于是下令筑百尺高台于来年望月。只可惜,安史之乱将玄宗的梦想化为了泡影。所以,玩月、望月宜高,极目四望,苍穹浩渺,明月凌空,近市远村尽收眼底,颇有韵味。但玄宗的浪漫并不至此,“唐王游月宫”的故事也曾广为流传,《太平广记》中就记载了罗公远将手杖变为银桥,请玄宗登月游玩的传说。其实这个故事目前发现最早的版本出自敦煌文书《叶净能诗》,说在开元中的一个中秋夜,玄宗在宫中玩月但似乎不太尽兴,便随即问起月宫之事。净能施法带着穿白锦棉衣的玄宗来到月宫,只见:“(月宫)以水精为窗牖,以水精为楼台,又见数个美人,身着三铢之衣,手中皆擎水精之盘……冷气凌人,雪凝伤骨。”这是迄今为止对月宫最形象的描述,其充分地反映了唐人的浪漫与诗性。
宋代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赏月的风俗加入了更多的娱乐气息,中秋宴饮娱乐之风自上而下蔓延开来,此时的中秋之夜才真正繁盛了起来。宋代中秋夜撤销宵禁,通宵游玩。《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闾里儿童,连霄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南宋时期,中秋节作为一个独立特殊的节日,被列入岁时佳节。《梦粱录》说:“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可见,宋代的中秋节是全民的节日,各阶层都参与到节日的欢乐氛围中。
明代,中秋祭月成为重要的节事。周汝成《熙朝乐事》:“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纸肆市月光纸……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家之人必遍。”用圆果圆饼祭祀圆月,随后团圆的全家人分食圆果,确是一派团圆和气景象。清代,拜月习俗依然存在。《燕京岁时记·中秋》载:“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甚至还要用到“月光马儿”(以纸为之,上绘太阳星君,下绘月宫、捣药玉兔神)“兔爷”等,使节俗内容更加丰富。
经过千年演变,中秋节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特殊的节俗节事,欢娱团圆、祭月赏月、咏月玩月……成为固定的习俗。中秋是一个团圆的节日,“人间天上,佳期胜赏,今夜中秋”“芳尊美酒,年年岁岁,月满高楼”(宋·赵鼎《人月圆·中秋》)。中秋是一个景美人浪漫的节日,“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唐·刘禹锡《八月十五夜玩月》)。中秋还是一个充满哲思和诗性的节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夜望月》)。中秋是让游子怅望的节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秋也是让劳燕分飞的人感伤的节日,“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宋·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唯有中秋最浪漫,也唯有中秋节让人五味杂陈。在所有的中国传统节日里,可能只有中秋节沉淀了如此复杂的感情,凝结了如此多样的情绪。究其原因,其与月亮的阴晴圆缺不无关系。人尽知,月有晦朔。但为何是晦朔呢?汉代刘熙《释名》说:“晦,月尽之名也。晦,灰也。火死为灰,月光尽似之也。朔,月初之名也。朔,苏也,月死复苏生也。”据此可知,月之晦朔如人之死生,月之阴晴圆缺恰似人之悲欢离合,月亮的变化其实折射的也是人生的波折,难怪人和月亮能觉得如此亲近呢!当然,正是五味杂陈才是那人间烟火,才是中秋节的魅力和独特内涵。
天水人过中秋也有些区域特色。清乾隆时期朱超纂修的《清水县志》中记载了二十三个重要的节序及习俗,其中八月十五习俗为“赏月、献瓜果”。可见,天水地区较好地保存了中秋习俗。这一天很多人会拎着月饼、水果等礼品走亲访友,亲朋们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共话佳节。当然,祭月也是一项传统活动,讲究的人家在院中摆一张供桌,一般人家则摆小炕桌,桌上除了常用祭器用物,供果是少不了的。普通人家用时令水果,讲究的人家一定要有石榴、葡萄、核桃等,取多子多福、和和美美之意。当然贡品的主角无疑是月饼,富贵人家从“复兴茂”等老字号定做月饼那自然非常讲究。普通人家大多自制月饼,在天水区域范围内,每个地方的月饼配料和做法也不尽相同,但一般有蒸、烙、烤三种制法。月饼馅常用的佐料是核桃仁、芝麻、红糖、葡萄干等,可根据家境情况适当增减。讲究人家包好月饼以后,放在预先做好的模具中压制,使其面上出现定制花纹和图案,多了些风雅。一般人家则做成饼状,手巧的女主人会在上面用剪刀、麦秆等工具做出各种装饰图案,添了点生趣。其实,做月饼的过程中做的是一份满满的对家人的关爱,而吃月饼的人吃的则是掉渣的幸福。张家川龙山镇一带没有吃月饼的习俗,所以我的中秋记忆里没有月饼这个元素。我小时候过八月十五,一般家家烙油饼,然后一定打点蜂蜜蘸着吃,也算别具特色,或许这就是简化了的月饼吧!中国人的每个节都与吃分不开,但中秋吃的却别有特色。无论是水果、月饼还是蜂蜜,其实都是甜食。据说吃甜食能让人感觉到幸福,这也许就是中秋的味道吧!
赏月是天水人过中秋节的另一项重要活动。月生于西,所以西北赏月最佳,而陇头尤甚。“陇月”也是古诗词中最饱含深情的意境,“山莺空曙响,陇月自秋晖”(南北朝·何逊《行经孙氏陵》)。“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唐代·杜甫《宿赞公房》)。“夜关明陇月,秋塞急胡风”(唐·骆宾王《边夜有怀》)。幸福的天水人天天望着这样的月亮,难免生出些雅兴和诗情。秦州城内、城边所建亭阁众多,北关天靖山的玉泉观内原有静观亭、选胜亭,七里墩附近有云章阁,伏羲庙内有来鹤亭,还有南郭寺、水月寺、天水瀛池……另外,秦州城内还有几十座大大小小的木楼,这些地方都是观月赏景的绝佳圣地。每当中秋夜色初凉,在这些胜地闲坐,只见古柏森森,皓月凌空,听着潺潺水声,颇有禅机。三五朋友或一家人相聚,品茗酌酒、赋诗观景,别有风趣。甚至,天水人喜欢把表现中秋节令的图像雕绘在建筑上。南宅子桂馥院正厅的梁架上,就绘有《九秋玉兔图》。城隍庙后寝殿前檐的南山墙绘有《天女执扇图》,图上婀娜仙女身披天衣,一手执扇,一手托炉,身后一轮圆月高悬,此图堪与唐寅《嫦娥执桂图》相媲美。当然最令天水人骄傲的当是“石门夜月”,中秋夜的石门山色苍苍,树影陆离,一轮圆月正当石门间,这不仅是天造盛景,更是一幅绝美的水墨画,也是天水人的中秋梦。
中国的传统佳节大多有庄重严肃的主题,却唯有元宵节和中秋节洋溢着烂漫,这两个节日恰都在月圆之夜,当是对月钟情与青睐的缘故吧。如今的中秋节删繁就简,省去了那些繁枝末节,也增加了些许都市味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月亮还是那轮圆月,它照过李白、照过杜甫、照过苏东坡,今天它又照着我们,今日依然是玉露生凉、丹桂飘香,愿我们都珍惜当下、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当然,有空我们也要拾起节日里的温情、诗性与烂漫!
■ 唐王游月宫铜镜
■ 天水月饼
■ 南宅子桂馥院正厅梁架的《九秋玉兔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