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滩上埋忠骨 无名墓碑写忠魂
寻找天水籍王勤学同志的亲人
天水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2年01月14日 来源:天水日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余碧波
64年前,一群年轻的官兵为了修建我国第一个导弹试验靶场,远离故土亲人,奔赴茫茫无边的瀚海沙漠,其中有些不幸因公牺牲或病亡,被安葬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革命烈士陵园中。
“在东风革命烈士陵园中有15个无名墓碑,他们的墓碑上有的写着烈士之墓,有的写着战友之墓。现在找到了13位无名墓碑的亲人,还有两位同志的亲人没有找到,如果把这两位同志的亲人找到的话,就可以通过DNA鉴定确认身份,让他们由‘无名’变‘有名’。”1月10日,《天水日报》记者接到了——帮烈士“回家”志愿者牛小亚的电话。
牛小亚告诉本报记者,他接到原铁十师后代张先生的求助,张先生称,1958年,父辈们从朝鲜阳德志愿军后勤部撤军,回国后建设了中国两弹一星试验靶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清绿线铁路。没有找到亲人的两位同志当中,一位王勤学同志是天水籍,希望《天水日报》帮助寻找其亲人。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革命烈士陵园中共安葬着700多位为航天科技事业忠诚奉献、英勇献身的英雄前辈。在这里还有一些特殊的墓碑,上面只有烈士之墓或战士之墓,并不知道在这块墓碑后埋葬的烈士姓甚名谁,只知道他们是为修建清绿铁路牺牲的。
据了解,1958年,我国决定建设第1个导弹试验靶场,近10万建设大军开进茫茫无边的瀚海沙漠。铁道兵第十师负责修建试验靶场的生命大动脉清绿铁路,其中十多位无名烈士,就是在下河清乡附近修建铁路时不幸以身殉职的。
而在建设这条清绿铁路时,由于施工进度、保密等原因,许多烈士牺牲以后,来不及很好地安葬,铁路修建在哪里,就地葬在哪里。烈士们牺牲后葬在当地,下河清乡村民替他们守墓,一守就是20多年。2013年,烈士遗骨由下河清乡迁入东风革命烈士陵园。
60多年来,这条铁路圆满完成神舟系列火箭专列接运等数百次“国字号”重大任务。清绿铁路及沿线35个点号,散落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是连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与外界的“生命线”。
牛小亚请求本报记者帮忙寻亲的王勤学同志,男,籍贯甘肃天水,20岁,铁道兵第十师46团1营3连战士,1960年10月29日病故。
翻开历史记忆的书签,那些为了理想、信念,为了民族和国家的美好明天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们,如一座座丰碑永远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必将永远被世人所铭记。我们希望有知情者能尽快提供线索,让英雄早日魂归故里。
如果您有王勤学同志亲人的消息,请与本报记者联系。联系电话:18093838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