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 版:日报一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甘谷木雕:

继承传统赋能创新

天水日报 新闻    时间:2022年01月26日    来源:天水日报

  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挖掘历史文化,保留乡土风貌,传承乡村记忆。甘谷木雕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积极探索创新与赋能,让小作坊式的发展逐步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化和效益化,主动融入乡村振兴的时代旋律中,为县域特色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刘晓亚
  走进甘谷县六峰镇城王村的一座院子,空气中弥漫的淡淡木香扑面而来,院子里堆放着各种加工过的木板和形态各异的木雕作品,一位中年男子忙碌其间,一把锯刀、一根木槌、几个刻刀,手起刀落间,一件艺术品就诞生了。
  这里不仅是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雕传承人王勇的家,更是他挥刀雕刻、传授技艺的地方,曾获2017年甘肃美协百花奖创新一等奖的木雕作品《富贵图》《如意》就在这里诞生。
  王勇是位勤劳朴实、敦厚含蓄的人,自幼在父亲的影响下,心中种下作画家梦的种子,但面对困难的生活,15岁的王勇,不得不早早地挑起生活的重担,选择学木匠。
  “我与木头是有情缘的,虽然当时迫于生计。”王勇说,那个年代木匠、泥瓦匠相当吃香,木匠手艺不仅让他解决了生活的困难,同时也让他接触到一些雕刻的入门知识。
  随着生活慢慢富裕,王勇总觉得心里缺些什么,直到199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甘谷木雕艺人何遂保,开始他木雕艺术生涯,他内心的那处空缺才慢慢被填满。
  师傅何遂保为王勇打开了一扇木雕世界的大门,古老神奇的木雕艺术深深地震撼了他。王勇阅读了许多绘画、木雕方面的书,他一笔一笔学,一刀一刀练,雕琢木头也雕琢心境。在师傅的指点下,勤奋努力的王勇逐步掌握了甘谷传统木雕的技法,开始了自己的木雕生涯。1994年,他独自前往福州市长乐县学习南方木雕技艺,后来又被中国古建公司选中,前往马来西亚新山市修复柔佛古庙。在和全国一流木雕大师一起工作的两年里,王勇的眼界和技艺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木雕技艺。
  十多年来,王勇凭借对木雕技艺的执着追求,回到家乡潜心传承发扬甘谷木雕艺术,创办了甘谷王勇木雕工艺有限公司,带出农民技术人员30多人,吸纳建档立卡户20多户,而且使“王勇木雕”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品牌。
  为了把传统文化木雕技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王勇做出一个大胆决定,就是用发工资的办法吸引徒弟加入到木雕传承道路上来。他动员喜欢木雕艺术的年轻人跟班学习,他亲自带领徒弟们学习绘画、配料以及圆雕、透雕、浮雕等多种雕刻手法,公司为徒弟们提供生活保障,第一年发生活保障金,第二三年发放工资,仅此一项每年就要致富三四十万元。
  黄求娃是王勇培训出来的木雕技师,出师后将甘谷的木雕技艺带到了新疆,几年后回乡创业,开办了蒋家寺木雕厂,吸收剩余劳动力6人,实现了从徒弟到师傅,再到开办公司的华丽转身。
  2019年,王勇木雕工艺有限公司被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扶贫办命名为甘肃省扶贫工坊,2020年他承办了甘谷县第一个木雕传承扶贫车间。为了办好扶贫车间,他自费赴青海、贵州、湖南、四川等地的木雕非遗扶贫车间考察学习,一个月后首批12户贫困户进入车间做工。在扶贫车间他除了担任木雕技艺课程老师外,还邀请电子商务、创业指导方面的教师讲课,采取以师带徒、互帮互学、外出培训的方法,增强学习效果,让他们“一技在手,致富有路”。建档立卡户王杰,进入扶贫车间培训后手艺有了很大的提高,半年就挣了3万多元,后来成功的脱了贫。
  王勇很忙,每天除了带领徒弟学习木雕技艺,还要到甘谷木雕非遗工坊指导雕刻技艺。“木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木雕艺人是中国传统手工的代表,在乡村振兴的当下,如何让木雕形成产业,如何给传统技艺赋能,让传统手工技艺活起来、传下去,更具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我今后一直要奋斗的事业。”
  记者手记:传统技艺的传承不难,但难在技艺传承过程中的创新与赋能。传统文化的发展不难,但难在如何保留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之路。甘谷王勇木雕工艺有限公司不仅使千百年积淀而成的木雕技艺在传承的同时得到创新与赋能,更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使传统技艺迈上产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之路,天水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要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甘谷木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特色产业,已经迈出了坚强的步伐,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甘谷木雕必将以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技艺走出不断创新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