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5 版:日报五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让阅读成为新时代的社会风尚

天水日报 新闻    时间:2022年05月20日    来源:天水日报
  刘国芳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将“全民阅读”写入中央决议;十八大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作为党的重要工作写入报告;2016年,“全民阅读”被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2020年10月,中宣部出台《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2022年,“全民阅读”第九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全民阅读正在成为国家战略。
  2022年4月23日,由中宣部出版局指导,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主办的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在京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发贺信指出,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倡导全社会加强读书学习,“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他曾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短文《多读书,修政德》。文章指出,广大党员干部要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使读书学习成为改造思想、加强修养的重要途径,成为净化灵魂、培养高尚情操的有效手段。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习近平总书记尤其要求领导干部一定要把读书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在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中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积极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坚持集体学习制度,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党史,学习国学,学习各种知识,并且亲自领学、导读《共产党宣言》,为全党作出表率。习总书记酷爱读书学习,他说:“我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他在梁家河当知青时,不管是上山放羊还是田间锄地,怀里都会揣上本书,以便挤时间阅读,有时候为了借一本书看走几十里路也在所不辞。书山有路勤为径,多年读书学习的习惯积淀成他治国理政的大智慧。
  读书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得成功的一种重要方式和捷径。书籍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载体,读书学习帮助人们积累知识、获取经验、掌握技能、增长智慧和才干,使人不断进步,进而实现人生目标。古人说“开卷有益”,中国古代有许多苦读成功的典故,如,匡衡凿壁偷光、苏秦悬梁刺股、车胤囊萤夜读、孙康映雪读书。中国历代先贤无一不提倡读书。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朱熹说“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成功之路也”。当今时代,同样只有读书学习,才能在信息化时代把握机遇,改变命运。
  读书是修身养性、塑造正确三观的重要途径。读书能怡情悦性。《论语》开篇便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古代儒者通过阅读学习修身养性,陶冶性情,达到安贫乐道“孔颜乐处”的境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身居闹市或于嘈杂浮躁中“诗意地栖居”。读书使人正确处理欲望与理智、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达到身心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读书是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路径。读书能改变思维,读书可以思考问题、破解难题,读书也可以提升创造力和文化品位,所以读书学习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方式。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基于对自身文化历史有清醒的认知,是在文化认同和情感归属的基础上,对自身文化价值和生命力的肯定和信任。自信的前提是自知。要增强文化自信,首先要对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璀璨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一定理性认知,而后才能是发自内心的肯定评价和主动传承。要自知就要读书学习,读书也是最重要的文明和文化传承方式。唯有读书,才能“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国民读书率的高低,对国家与民族的兴衰成败具有巨大的影响,只有善于读书学习的民族才能自强于世界。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让阅读成为新时代最美风尚。
  (作者系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科技与文化教研室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