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伏羲名称考辨(上)
伏 羲 不 同 名 称
天水日报
作者:漆晓勤 漆子扬
新闻 时间:2022年11月02日 来源:天水日报
□ 漆晓勤 漆子扬
袁珂先生《古神话选释》共列出了伏羲不同的名称,分别为伏羲、庖牺、包牺、虙戏等。何新先生总结出伏羲十七个不同名称,分伏羲型和大昊型两种。何新先生所列出的这十七个名称中,赫胥不一定指伏羲,疱羲文献记载太少,虑牺恐为虙牺之误,大(太)皞和大(太)皥为异体字,可以合并为一个。因此,何新先生所列能够反映伏羲不同名称的实际上只有十个。 我们将文献中所有伏羲的称号都进行了梳理,发现除了两位先生所列出的这些称号外,还有伏羲的称号宓戏、虙羲、虙牺、炮羲、牺皇、皇羲、太皓、春皇、木皇等。但由于伏希、太皓、春皇、木皇等文献记载数量太少,暂不做专门考辨。据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记载,我们统计了经部文献中记载伏羲不同名称的情况: 伏羲:3226条 伏戏:20条 伏牺:185条 庖牺:193条 庖羲:39条 炮羲:2条 包牺:589条 包羲:101条 牺皇:10条 炮牺:2条 羲皇:212条 皇羲:15条 太昊:128条 太皞:10条 从上面的统计中可知,《四库全书》经部文献中记载伏羲不同名称共有20个,共计4876条。其中,“伏羲”这个名称在经部文献中就出现了3226次,是文献记载中表示伏羲最常用的名称。另外,记载数量在百条以上的还有伏牺、包羲、羲皇等,这些也是经常用来表示伏羲的常用名称。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统计的这个结果只表示伏羲不同名称在经部文献中的出现情况,且记载伏羲的事迹有重复的情况。但是,从这个统计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伏羲的不同名称的使用情况,以及哪些名称是常用的名称,哪些是较冷僻的名称。 下面依次对伏羲不同名称进行整理分析: 伏羲 蒋礼鸿《商君书锥指》卷一:“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故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这段话同《战国策》卷十九的语句基本一致。 汉孔臧《孔丛子》卷下:“伏羲始尝草木可食者,一日而遇七十二毒,然后五谷乃形,非天本为人而生也。”按:《四库全书》本和《汉魏丛书》本《孔丛子》无“无可食者”四个字。 伏戏 《楚辞·大招》云:“伏戏《驾辩》,楚《劳商》只。” 汉刘安《淮南子》卷六:“使万物各复归其根,则是所修伏牺氏之迹,而反五帝之道也。夫钳且、大丙不施辔衔而以善御闻于天下,伏戏、女娲不设法度而以至徳遗于后世。”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十六:“伏戏,许宜反,本或作牺,又作羲。” 伏牺 汉扬雄《法言》卷四曰:“鸿荒之世,圣人恶之,是以法始乎伏牺,而成乎尧。匪伏匪尧,礼义哨哨,圣人不取也。”按:《四库全书》本“伏牺”作“伏羲”。 汉孔安国《尚书正义》:“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宋朱熹原本《周易本义·序》:“象占,易本义也。伏牺画卦,文王繋彖,周公繋爻,皆以象与占决吉凶悔吝,各指其所之。” 宓羲 汉班固《汉书》卷十九:“《易》叙宓羲、神农、黄帝作教化民,而《传》述其官,以为宓羲龙师名官,神农火师火名,黄帝云师云名,少昊鸟师鸟名。” 汉赵岐注《孟子注疏》:“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赵岐在注中说:“孔子之门徒,颂述宓羲以来至文、武、周公之法制耳。” 宓戏 汉班固《汉书》卷二十一:“故太族为人统,律长八寸,象八卦,宓戏氏之所以顺天地,通神明,类万物之情也。” 汉王充《论衡》卷三十:“没华虚之文,存敦庞之朴;拨流失之风,反宓戏之俗。” 汉郑玄注《周易注疏》卷二十四在为“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作注时,引用杜子春的话说:“《连山》宓戏,《归藏》黄帝。”但《四库全书》本“宓戏”作“虙戏”。 宓牺 汉班固《汉书》卷八十七引扬雄的话说:“是以宓牺氏之作《易》也,绵络天地,经以八卦,文王附六爻,孔子错其象而彖其辞,然后发天地之臧,定万物之基。” 汉蔡邕《独断》卷下:“易曰:‘帝出于震。’震者,木也,言宓牺氏始以木徳王天下也。” 宋郑樵《六经奥论》:“刘歆曰:‘宓牺继天而王,受河图而画八卦是也。’” 虙戏 汉班固《汉书》卷六十二:“余闻之先人曰:‘虙戏至纯厚,作《易》八卦。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汤武之隆,诗人歌之。《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 清黎翔凤《管子校注》卷二十四:“管子对曰:‘虙戏作造六峜,以迎阴阳,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而天下化之。’” 汉郑玄《易纬通卦验》卷上:“燧人之皇没,虙戏生,本尚芒芒,开矩听八,苍灵唯精,不慎明之,害类远振。” 虙羲 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十八:“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虙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 清黎翔凤《管子校注》卷二十四:“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虙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 宋朱震《汉上易传》卷八引用郑玄的话说:“虙羲作十言之教,曰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消、息。无文字,谓之易。” 虙牺 辛钘《文子》卷二:“虙牺氏之王天下也,枕方寝绳,杀秋约冬,负方州,抱员天,阴阳所拥,沉滞不通者窍理之,逆气戾物伤民厚积者绝止之。” 宋王应麟《诗地理考》卷六:“太皥虙牺氏之墟。” 宋雷思齐《易图通变》卷四:“河之有图,虙牺则之,以画八卦。文王因之,以系卦辞。” 庖牺 周列御寇《列子》卷二:“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 宋范晔《后汉书》卷一〇〇:“《易》曰:‘天垂象,圣人则之。庖牺氏之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子夏易传》卷八注文中说:“遂牺而供其庖焉,天下之利众归,往而取法焉。故曰庖牺氏之王天下,立其位而行其道也。” 庖羲 汉班固《汉书》卷十九在为“以为宓羲龙师名官”句作注时,引用魏国时张晏的话说:“庖羲将兴,神龙负图而至,因以名师与官也。” 梁沈约《宋书》卷十八:“《系本》云:‘奚仲始作车。’按:庖羲画八卦而为大舆,伏牛乘马,以利天下。” 梁萧统《文选》卷五十六:“在帝庖羲,肇经天人。奚始夫妇,以及君臣。” 包牺 魏王弼注《周易正义》卷八:“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包羲 汉班固《汉书》卷二十五:“刘向父子以为帝出于《震》,故包羲氏始受木徳,其后以母传子,终而复始,自神农、黄帝下历唐虞三代而汉得火焉。”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八:“州理城,楚襄王所筑,即古陈国城也。包羲氏、神农氏并都于此。” 宋朱鉴《文公易说》卷十九:“易之为书,更三圣而制作不同。若包羲氏之象,文王之辞,皆依卜筮以为教,而其法则异。” 炮羲 明方以智《通雅》卷二十:“伏牺,一作虙羲、庖牺、包牺、炮羲、伏戏。《律历志》作炮羲,《帝王世记》作包牺。”按:书名误“纪”作“记”。明焦竑《俗书刊误》卷八也认为《律历志》中伏羲作“炮羲”。 清吴玉搢《别雅》卷一:“虙戏、伏戏、宓戏、宓羲、庖牺、包牺、炮羲,伏羲也。” 炮牺 汉班固《汉书》卷二十一“太昊帝”条:“《易》曰:‘炮牺氏之王天下也。’言炮牺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为帝太昊。作罔罟以田渔,取牺牲,故天下号曰炮牺氏。”宋孙奕《示儿编》卷十九、清吴玉搢《别雅》卷一、清马骕《绎史》卷三,都引用了《汉书·律历志》。 羲皇 汉刘熙《释名》卷六:“释典艺:九丘,丘,区也。区别九州岛。土气教化,所宜施者也。此皆三王以前,上古羲皇时书也。今皆亡,惟尧典存也。” 梁萧统《文选》卷四十八载有扬雄《剧秦美新》一首:“厥有云者,上罔显于羲皇,中莫盛于唐虞,迩靡着于成周。” 宋范晔《后汉书·蔡邕传》卷六十:“昔自太极,君臣始基,有羲皇之洪宁,唐虞之至时。三代之隆,亦有缉熙,五伯扶微,勤而抚之。” 牺皇 魏王弼注《周易正义》卷十:“于是河龙负图,牺皇画卦,仰观俯察,远物近身,八象穷天地之情,六位备刚柔之体,言大道之妙,有一阴一阳。” 唐徐坚《初学记》卷九:“《帝王世纪》曰:庖牺氏,风姓也。蛇身人首,有圣徳。燧人氏没,庖牺代之,继天而王,首徳于木,为百王先。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方主春,象日之明,是称太昊。都陈,制嫁娶之礼,取牺牲以充庖厨,故号庖牺氏,是为牺皇。后世音谬,故谓之伏牺,或谓之密牺。” 皇羲 汉班固《汉书》卷二十一:“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魏王肃注《孔子家语》卷四引同。 宋范晔《后汉书》卷五十七:“使百姓渴无所饮,饥无所食,虽皇羲之纯德,唐虞之文明,犹不能以保萧墙之内也。” 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卷十七:“纷载驱兮高驰,将谘询兮皇羲。遵河皋兮周流,路变易兮时乖。” 太昊 池田秀三《徐干中论校注》卷上:“故太昊观天地而画八卦,燧人察时令而钻火,帝轩闻凤鸣而调律,仓颉视鸟迹而作书。” 晋葛洪《抱朴子内篇校释》:“故太昊师蜘蛛而结网,金天据鸿雁以正时,帝轩俟凤鸣以调律,唐尧观蓂荚以知月。” 太皞 东汉王符《潜夫论》卷八:“大人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其相日角,世号太皥。都于陈。其徳木,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作八卦,结绳为网以渔。” 东汉荀悦《汉纪》卷一:“其序之也,以为《易》称‘帝出乎震’,故太皞始出于震,为木徳,号曰伏羲氏。共工氏因之为水徳,居水火之间,霸而不王,非其序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