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 芋
天水日报
作者:朱翠翠
新闻 时间:2022年11月02日 来源:天水日报

□朱翠翠
洋芋有很多名字,可以叫作土豆或马铃薯,但我们一直叫它洋芋。它的外形一点也不美观,表面有坑坑洼洼的小眼睛,有的是大腹便便的胖子,有的还不过玉米粒大。洋芋的颜色也不好看,大都呈土黄色,带着泥土。
洋芋的皮很薄,削掉皮之后,就露出了水嫩的米黄色肉儿。它的吃法很多,也是我家乡的面食中必不可少的配菜。
小时候,家里是用柴火烧饭,每次妈妈烧饭时都会在灶洞里埋几个洋芋。我就在厨房门口守着,不久就闻到了诱人的香味,这时我就迫不及待地从灶洞里扒拉洋芋,妈妈总会笑骂一声:“急啥哩”。烤熟了的洋芋外边呈黑乎乎的焦色,用小刷子先把皮上的灰刷掉,边吹边把那层黑乎乎的皮剥开,便露出了黄黄的肉。轻轻地咬下一口,哦,好烫!嫩嫩的肉被烤得刚刚好,不软也不硬,十分美味。
以前家里会生铁火炉取暖,在铁炉上烤洋芋片是冬天的一大美味。将切成薄片的洋芋片摆放在擦干净的炉面上,冰凉的洋芋片遇到火热的炉面,“刺啦”一声,就粘在上面了。等贴着炉面的一边水分烤干,变黄变焦时,再翻个面继续烤。火炉中间的一圈火力大,洋芋片总是先熟,不一会儿,整个屋子都是香味。有时为了改善口味,还会用辣椒粉、盐、鸡精自制个调料,撒在洋芋片上,给钱也不换。
上大学时,以为吃不到洋芋了,没想到学校附近的美食街有家炸洋芋块的。走在街上远远就听见“噼里啪啦”的声音,走近了看是老板新下了一锅洋芋,白白净净的洋芋块在咕嘟嘟的油锅里跳舞。老板边控制火候,边用大漏勺在油锅里有规律地搅拌,随着“噼里啪啦”声越来越小,洋芋块披上了浅黄色的外衣。接着老板熄火,边将炸好的洋芋块捞到盆里,边问:“大份小份?有没有忌口?”然后依次加入盐、辣椒粉、孜然、鸡精、蒜末、香菜末等佐料,搅拌均匀,香喷喷的洋芋块就可以装盒了。
老板的炸洋芋生意很火爆,听说他是靠着卖炸洋芋为生的。洋芋的生长不挑土地,它凭借着耐寒、耐瘠、易种、高产的特征,在很多山区得到了广泛的种植。山西有农谚:“五谷不收也无患,还有咱的二亩山药蛋”,我们甘肃的俗谚更把洋芋、土豆、马铃薯戏称为家乡三宝。
明末清初时期,洋芋传入中国。虽然引入时间较晚,但其凭借易种、高产的品性,在一种作物中脱颖而出。从乾隆六年(1741年)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从1.4亿直线上升到4.3亿,在这短短100年多的时间里,人口增加了两倍,但同期的耕地面积却只增加了不足26%。要是没有马铃薯帮忙,无论大清皇帝们是如何天纵圣明,只怕也是难为无米之炊了。
洋芋现如今已经成为一种恋家的记忆,每次回家,妈妈必会做一道菜:煎洋芋丝。现在我闭着眼睛都能回忆起妈妈做这道菜的身影。先将洋芋削皮洗干净,用刨丝器切成丝,依次加入食盐、香油、鸡精、胡椒粉、葱花、食用油等搅拌均匀。等油热后,将拌好的洋芋丝倒入平底锅中,随着“刺啦”声响起,将洋芋丝铺平锅底。然后控制火候,等贴着锅底一面煎到焦黄色后,拿起铲子翻个面,继续煎几分钟,煎洋芋丝就大功告成了。
无论是烤洋芋,还是炸洋芋、煎洋芋丝,它已经成为我对家记忆的一部分。每当说起洋芋,总能回忆起家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