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日报三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伏羲名称考辨(下)

伏羲不同名称产生原因探析

天水日报 新闻    时间:2022年11月09日    来源:天水日报

  □ 漆晓勤 漆子扬

  因为伏羲的这些不同名称在不同书中,甚至在同一本书中,文献记载也是不相同的。因此,学术界对“伏羲”的解释非常多:闻一多先生认为“包戏(伏羲)”读为“匏瓠”,指的是葫芦;“?娲(女娲)”读为“匏瓜”,也是葫芦的意思。他们二人都是葫芦的化身,只是性别不同而已。张先堂先生认为,“伏”的引申义为降伏、屈服;“牺”指纯色动物,泛指各种动物。“伏牺”既有捕猎动物之意,又有降伏、驯服动物之意。陆思贤先生认为“伏”为匍匐、潜藏之意,伏羲为包裹着元气的意思。何新先生认为“伏”“包”“溥”三者为通假字。“羲”在古音就是指“羲俄”或“些”。“伏羲”和“包羲”就是秦代以前文献记载的羲和。范三畏先生认为“伏羲”音义均为“白虎”。漆子扬认为“伏”上古语音与伏、孵、孚同音同义同源,古无轻唇音,故读“包”音,就是指履迹匍匐之义,比如今天天水地区民间仍然把孵小鸡,读作包小鸡。“羲”上古语音与嬉、戏、熙同音同义,就是嬉戏之义。“伏羲”一词就是履迹嬉戏之义,即先民对其生命孕育之初最本原最纯朴的形象概括。我们认为,伏羲以及其他的二十个不同的名称都只是一种记音符号,并没有包含太多的寓意在里面。对于伏羲二十个不同名称产生的原因,郑本法先生认为是“同音异写”造成的。陆思贤先生认为伏羲的这些称号都为同音通假字,是记录者对伏羲名号的不同理解而用字不同。我们认为,伏羲不同名称的产生是由于语音上的互转、古今字和后世所附加给伏羲的名称三者之间的排列组合而成的,并不是因为伏羲的这些名称含有某种特殊的意义。下面,我们将把伏羲的这二十个名称分为三个类别,并揭示出伏羲二十个不同名称产生的原因,纠正前人对伏羲不同名称产生原因的错误看法。
  (一)伏羲、伏戏、伏牺、宓羲、宓戏、宓牺、虙戏、虙羲、虙牺
  这一组共有伏羲的9个不同名称,但这些不同名称都是因为“伏戏”二字的古今字的排列组合造成的。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伏戏”在古文献中的含义。汉应劭《风俗通义》卷一引《含文嘉》说:“伏者,别也,变也。戏者,献也,法也。”另外,清恵栋《周易述》卷十七引孟喜、京房云:“庖牺,古文作伏戏。伏,服也。戏,化也。”东汉许慎认为伏羲的古字是“伏戏”。虽然,在古代人们对“伏戏”的解释存在着差别,但是“伏戏”二字是古文还是值得肯定的,《楚辞·大招》中伏羲写作“伏戏”就是明证。另外,“伏戏”比“庖牺”出现的时间还要早。
  其次,我们来探讨一下“伏戏”与“伏牺”“伏羲”“虙戏”“虙羲”“虙牺”的关系。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三:“《说文》云贾奎认为牺不是古字。张楫认为羲是古字,戏是今字。”从陆德明对“伏牺”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知道,“伏”又作“虙”,“牺”又作“羲”和“戏”。关于“牺”与“羲”的关系,朱起凤先生在《辞通》一书中认为:“羲,即牺之省也。”因此,我们可以将“伏戏”排列组合“虙戏”“虙羲”“虙牺”。对于“戏”是否是古字的问题,我们前面已经得出了结论。许慎《说文》引用贾奎的话认为“牺”不是古字的观点,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个结论。因此,陆德明引用张楫《字诂》认为“戏”是今字,“羲”是古字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最后,我们来看看“伏戏”与“宓羲”等的关系。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卷一的注中云:“宓,古伏字。后误以宓为密,故号曰密牺。”从这段注文中我们可以知道,“宓”和“伏”是古今字的关系。唐陆德明认为“宓”的音可以读“密”和“服”,“戏”可以写为“牺”和“羲”,因此,“宓”虽然是个多音字,在古代有“密”和“服”两个读音,但在表示伏羲时,“宓”肯定是读“服”的,因为“宓”和“伏”是古今字的关系,且语音相同。后世误将“宓”写作“密”,“庖牺”才被称为“密牺”。唐徐坚《初学记》卷九在引用《帝王世纪》时就犯了这样的错误,误将“宓牺”写作“密牺”,这是属于字形相近,误读“宓”为“密”造成的。另外,关于“宓”“伏”“虙”的关系,《汉书·百官公卿表》卷十九引师古的注文曰:“宓,音伏,字本作虙,转写讹谬耳。”颜之推《颜氏家训》卷六引孟康注认为“伏”的古字是“虙”。宋郭忠恕《佩觿》卷上:“不齐之称宓贱。”注引李涪认为“虙”的音是“伏”而不是“宓”。王利器先生在为《颜氏家训》作集解时,引用陈直《汉武梁祠画像题字》云:“伏戏仓精,初造王业。”王先生认为在东汉时“虙”已经写作“伏”了,而且这个观点与张楫、孟康的说法相吻合。我们认为,“虙”是“伏”的古字,“宓”是因为“虙”的转写讹误而成。
  另外,据目前资料考察,最早记载伏羲和女娲名字的文献是战国楚帛书。陈斯鹏《简帛文献与文学考论》关于战国楚帛书释文中伏羲和女娲的文本:
  曰故(古)□熊雹?,出自……梦梦墨(黑)墨(黑),亡(无章)弼弼……乃取(娶)□□□子之子曰女填,是生子四……
  “雹?”,金祥恒先生《楚缯书“雹?”解》考证,雹,即庖。?,即羲。就是常见文献中的“伏羲”。正如李学勤先生在《文物中的古文明》中所说,战国楚帛书毫无疑问“是最早记录伏羲、女娲名称的文献”。
  综上所述,伏羲、伏戏、伏牺、宓羲、宓戏、宓牺、虙戏、虙羲、虙牺、雹?,这10个不同的名称是因为古今字的不同造成的,其他对伏羲不同名称的含有某种含义的解释,都是穿凿附会的。例如,晋王嘉《拾遗记》卷一云:“变混沌之质,文宓其教,故曰宓牺。”北宋苏辙《古史》卷一云:“养牺牲,伏牛乘马,故曰伏牺,亦曰包牺氏。”
  (二)庖牺、庖羲、包羲、包牺、炮羲、炮牺
  这一组共有伏羲的6个不同名称,而且都与“庖牺”的语音互转有关。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庖”与“包”的关系。唐陆德明引用郑玄的话对“包牺”解释为:包,字本来作庖,郑玄认为是取的意思。牺,字本来作羲,郑玄认为是鸟兽聚集在一起的意思。从这句话可以知道,“包”又作“庖”,在古代有取的意思。“牺”又作“羲”,有鸟兽全都聚集在一起的意思。关于“包”与“庖”的关系,清黄宗炎《周易象辞》卷十三说得很清楚:“包,庖厨也。包牺氏取牺牲以供庖厨,为祭祀燕飨之用,故曰包牺,亦作包羲。古字不加偏旁,往往互用。是包,即庖。羲,即牺也。”此处,黄宗炎认为古字不加偏旁而经常互用的观点是可取的。因此,“包牺”又可写作“包羲”“庖牺”“庖羲”。
  另外,后世在解释这些词语时,容易牵强附会于“取牺牲以充庖厨”才将伏羲称为“庖牺”。晋皇甫谧认为:“取牺牲以充庖厨,故号曰庖牺。后世音谬,故或谓之宓牺。”晋王嘉认为:“庖”是包含万象的意思,用牺牲供奉给众神,人民称赞伏羲的圣德,因此又叫“庖牺”和“伏羲”。这里,皇甫谧和王嘉都认为伏羲之所以被称呼为“庖牺”,是因为他“取牺牲以充庖厨”,这就是一种牵强附会的观点。皇甫谧又认为后世因为语音上的错误,而将“庖牺”称呼为“宓牺”。其次,我们来探讨一下“庖”与“炮”的关系。《汉书·律历志》卷二十一云:从《周易》来看,炮牺之后就是神农和黄帝。师古在注中云:“炮与庖同也。”所以,“庖牺”又可写作“炮牺”和“炮羲”。因此,正因为“庖”与“包”“炮”语音相同而往往互用,再加上“牺”可作“羲”,因此,“庖牺”才会被写作“庖羲”“包羲”“包牺”“炮羲”“炮牺”。
  (三)羲皇、牺皇、皇羲、太昊、太皞、太皓、春皇、木皇
  这一组共有伏羲的8个不同名称,与伏羲的别称有关,且牵强附会的色彩较浓。唐徐坚《初学记》卷九引《帝王世纪》云:伏羲充实了厨房,所以人们给他取号为“庖牺”,又叫“牺皇”。前面已经论述过,“牺”又作“羲”,因此,“牺皇”又作“羲皇”。晋王嘉《拾遗记》卷一云:伏羲向普通大众传播最高的道德,人们都很尊敬他,所以就尊称他为“春皇”和“太昊”。“昊”是明的意思,伏羲又被称为“木皇”,所以就称伏羲为“春皇”“木皇”“太昊”。南宋郑樵《通志》卷一认为太昊伏羲氏又被称为“庖牺”和“太昊”,“伏”也可以写作“虙”,“牺”可以写作“戏”和“羲”。但郑樵同时又对伏羲这些牵强附会的名称表示怀疑:“然去古已远,古人名号,难以今义求也。”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十三云:“大昊,音泰。下大庙、大祖、大昊同。昊,亦作皥,胡老反。”所以“太昊”又可写作“太皞”“大昊”。另外,姜亮夫先生认为“皞”与“皓”是音近而借用的关系。《重订屈原赋校注》卷五:“历太皓以右转兮,前飞廉以启路。”姜亮夫先生在按语中认为:“太皞字多作皞,皓与皞声近相借耳。”姜先生认为,因为“皓”与“皞”声音相近,屈原假借“皓”来表示“皞”。“太皞”即为伏羲明矣,而清崔述“庖牺氏非太皞,神农非炎帝”的观点是无法成立的。因此,伏羲才会被称为“羲皇”“牺皇”“皇羲”“太昊”“太皞”“太皓”“春皇”“木皇”。
  伏羲这些不同的名称,并不代表某种特殊的含义,这些含义都是后人附会上去的。通过对这三组伏羲不同名称的分析,我们认为伏羲这二十个不同名称,是由于语音上的互转、古今字和后世所附加给伏羲的名号之间的排列组合而成的。因此,清吴玉搢《别雅》卷一指出:“古字包孚一声,如枹亦作桴,胞亦作脬之类。可见孚、甫、付、伏,正一声之转,非别有义也。”那些认为伏羲不同名称具有某种语义的观点,是牵强附会的。总之,这些词语只是一种记音符号,并不表示任何语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