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日报三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为什么说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上)

天水日报 新闻    时间:2022年11月09日    来源:天水日报
伏羲文化70问
三十六问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偶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又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奋发向上、勇于进取的形象代表。在中华民族流传的人文始祖中,燧人氏发明了火,有巢氏发明了居,神农氏发明了农业和医药。唯独伏羲,他一个人几乎集中了上古时期所有的发明。归纳文献记载,伏羲的发明至少有十二项:
  第一,造网罟,发展渔、牧业。有记载说网罟是伏羲看见蜘蛛结网捕食而发明的。以网捕鱼,发展渔业;以网捕兽,加以饲养驯化,发展畜牧业。所以《尸子》称:“伏羲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发展渔猎生产和畜牧业生产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丰富日常生活,作为伏羲时代的经济特点,这在秦安大地湾及天水师赵村、西山坪遗址中已经得到证明。
  第二,开田地,发展农业。《系辞》称伏羲“以佃以渔”,是说远古的先民们生活在从采集自然物品,向有意识的人工种植过渡的时代,伏羲的发明正是这个时代的反映。在距今8200年前的大地湾一期文化中发现人工种植的“黍”和十字花科的“油菜籽”,是我国最早的旱作粮食品种和油料作物之一。“黍”又称糜子,属禾本科,是我国传统的旱作农业植物,在大地湾一带以及相当广泛的区域至今仍在种植食用。而油料植物的出土,比西安半坡出土的油菜籽要早好几百年,再次证明远在伏羲时代我国已开始种植旱作植物。伏羲教民以田,就是农业文明的开始。在中国古代的陇右有四条文化河谷,其中以伏羲所在地的清水河谷(古略阳川水)最为重要,是我国古代农业文化的起源地和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先民们开始由徙居转入定居阶段。大地湾F901原始宫殿的发现,展示出当时的生产水平已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这座距今5000多年的超大建筑,外部宏伟壮观,内部结构复杂严谨,布局对称合理,采光自然,开创了我国木结构建筑的先河。其发掘表明,用泥糊木柱也开创了世界防火技术的先河。
  第三,发明生产生活工具。《新论》称:“伏羲之制杵舂,万民以济。”杵舂即石杵臼,具有脱粒、去壳和碎粒的功能,在生产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陈文华先生指出:直到“商周时期,石杵臼仍然是主要的加工农具”。杵臼作为古老的加工农具,直到今天在一些偏远山区还在继续使用。伏羲发明杵舂和研磨器用以加工食物,是人类生产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在大地湾、师赵村和西山坪遗址中都有发现。
  第四,钻木取火。《河图·挺辅佐》称:“伏羲禅于伯牛,钻木取火。”火的发明是人类发展史上最伟大的发现,起着里程碑的作用,它对于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及文明进步有着划时代的意义。现代考古发现火的使用大大早于伏羲时代,由于古人在流传的过程中丧失了一些原有的因子,因而都附和在伏羲身上,这是可以理解的。
  第五,尝百草,制九针。《帝王世纪》称:“伏羲画卦,所以六气、六腑、五脏、五行、阴阳、四时、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有类,乃尝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天枉焉。”一般称神农尝百草,一日七十而鞭。这里又说是伏羲尝百草,以拯救万民,可谓圣人之伟大发明越多越好。
  第六,制甲历节气。《礼稽命征》称“伏羲建寅”。《周髀算经》称“伏羲作历度”。《广博物志》称伏羲“初置元日”等,当是制甲历的具体表现。又《河图开始图》称伏羲“定天地之位,分阴阳之数,推列三光,建分八节,以文应瑞,凡二十四……”是以观象授时而助耕植稼穑,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大突破。历法与我们的农业生产关系极大,精确的节气不但有助于当年农业生产的安排,而且又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第七,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束群婚,进入一夫一妻制的时代,这是人类自身发展的一次重大变革。《古史考》说“制嫁娶,以俪皮为礼”,就是用鹿皮一分为二,各执一片为婚娶之凭证。伏羲时代是否真如记载所说,尚需进一步的考察,但是,在这一时期的遗址中,鹿确实是先民们最常食用的动物。而且也是那个时期的妇女制作衣裳最美观之原料。
       (摘自《伏羲文化70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