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钰和上磨的灯光
天水日报
作者:王重扬
新闻 时间:2022年11月09日 来源:天水日报

□王重扬
夜 读 手 记
一天,在书店里闲逛,忽然遇到王钰,和爱人带着孙女买玩具。赶紧跟他打招呼,开怀地聊了起来。他是个热忱而善良的人,又勤于笔耕,酷爱文化研究,几十年如一日,让人羡慕不已。
离开书店时,他忽然高声叫住我,我跑去找他,他拉住我的手,说你过来,跟我来。我不明就里,跟他到了一个书架旁,他伸手取出一本书,我一看,是《上磨的时光》,这是王钰的佳作,很早就知道了,但一直无缘拜读。他从衣兜里取出笔,签上姓名,说留作纪念。我感激不已,连声感谢。
晚上,回到家里,洗漱毕,打开书,很快,我便进入王钰先生的上磨时光里。开篇是李子伟老师写的序,不长,但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专业水准评价了书中的精华,真诚而简要地概括了王钰其人、《上磨的时光》其书,让人先得其要旨。
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人,王钰的书以真实和率性为根基,第一篇文章就讲述了“儒风”对自己人生的影响。从里面,我见到了年少时调皮贪玩,不喜学习的顽童,见到了无意间受人影响幡然悔悟、痴心阅读的学子,那是他少年时代的真实经历。儒风无意间吹入他平凡的生命,为他注入了文化的内劲,才有了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付出,写出了数量惊人的优秀作品来。
第二篇文章挈领全书,叫《上磨的灯光》。磨这种工具如今已经基本消失,因此文中详细介绍了石磨的制作、工作原理,以及石磨在乡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上磨,在那些年代,他观察和认识生活,在灯光下如痴阅读,慢慢成长。也许那灯光并不明亮,但它是有温度的,见证着王钰少年时期的成长,时至今日,依然能温暖人心,给人力量。
在书中,有一篇长达两万多字的散文,书写了年届九十的老母亲曲折的一生,将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看得人亲切,也让人荡气回肠。他的母亲不是名人,他的笔墨如丝,细细讲述着老人的人生,也讲述着这片热土上平凡人的生活,记录着真实而宝贵的历史。一个故事就是一根白发、一段皱纹,三万个日夜的蹉跎,塑成了一位88岁的老人。生活的艰难在生命的坚韧面前,似乎不值一提,即便重病住院,她还能睁开眼睛,惊讶地笑道:“麻药打上我就不疼了,眼睛一睁,哎,我还活着!”让人忍俊不禁,开怀大笑。她往常的病痛,瞬间就消散了,不值一提,不堪一说,我还活着,这就好。
当然,父亲也写了,同样感人肺腑。全书七大部分,分别命名为风过留痕、山川履足、文史钩寻、学人散论、怀师赏友、习诗陋作、附录,140多篇作品,可以说内容非常丰富。不论是以前的回忆,还是旅游和访问的记录,或者是对文史的追寻、对专业的探究,都能读到真诚和真实,且不乏真知灼见。
王钰的文字,可不是凭着想象写出来的,更多的是双脚走出来的。他热心于各类文化活动,不辞辛苦,在挖掘文化、传播文化、记录文化上不遗余力,全市大多数景点和人文场所都有他的身影,不仅如此,他还放眼全国,为了解和考察伏羲文化、孔子文化,去山东曲阜等地实地走访,很快又形成自己独特见解的文字,发表于各种刊物上。他记录了文化的影迹,文字记录了他的步履和思考。我认为其中最精华的部分还是在文史钩寻和学人散论之中,因为这些篇目虽然不长,但却是作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在思考诸多的文史文化问题的时候,他的人生境界得到了升华。
创作是孤独的,尤其是文史一类的作品,需要博览史书,实地考察,推导、验证,做出自己的判断。为了追寻杜甫在陇右的脚印,他跟随考察小组,长途跋涉,铁堂峡、仇池山、八峰崖、龙门镇、同谷、栗亭、虞关、四湾梁等,一步一步,既艰难辛劳,又愉悦充足,看得人羡慕不已,恐怕我是没有这等荣幸,能跟随杜甫的足迹,寻访文化的脉络了。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盏灯。于他,是上磨的灯光;于我,是老家窗台的煤油灯盏。我们在光下成长、阅读,至今难免还带着那些光芒的气息。
你有没有属于自己的灯光?
书香陇原 全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