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日报三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十年手抄四大名著的“痴”老头儿何士魁

天水日报 新闻    时间:2023年07月27日    来源:天水日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徐媛
  今年6月,天水市图书馆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12册装订成册的四大名著手抄本,捐赠人是一位名叫何士魁的老人。
  随意翻开那一本本装帧精美,重达20斤的书籍,你都会发现无论是楷书、隶书还是篆书,其字迹工整、书写整齐、用笔讲究,字里行间都透露着老人深厚的书法功底和一丝不苟的执着。
  在退休之后的前十年时间里,何士魁每天都坚持抄写四大名著,从不间断。更让人称奇的是,这些书的所有制作工序全部都由他自己亲手完成,从选纸、抄写、注释,再到装订,老人全部都是亲力亲为。
  何士魁老人以前便非常喜欢书法,但几十余载教书育人,留给他练习书法的时间并不宽裕。直到退休赋闲在家,他才安心书写,开始自己心中的宏大愿望。
  1996年,已至花甲之年的何士魁拿起毛笔开始抄写四大名著。谈及最初为何会想到手抄四大名著,何士魁回忆道:“我这个人好安静,不爱玩牌、打麻将。退休后,我就想充分利用时间好好练练字,但练来练去总感觉枯燥无味,于是突发奇想,在延安时毛主席也是边打仗、边学习,我为啥不能边抄书、边练习呢?”
  谈及为何把抄写目标锁定在四大名著时,何士魁笑着说:“上中学时,我在学校图书馆翻看过四大名著的连环画,觉得非常有意思。况且,作为中华民族古典文学的瑰宝,四大名著最初也都是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于世的。”
  “开始抄书的时候,感觉特别充实,每天的时间几乎都排得满满的,一般早上七点到八点,十点半到十二点,下午三点到六点,晚上七点到十点都是我的抄书时间,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动。那时,总感觉比上班的人都忙。”何士魁说。
  “抄书时,心情通达,感觉不到累。”何士魁对自己非常严苛,只要错一个字,便要重抄。为了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错,他不求书写速度快,只求标准、正规。有时一个笔画不够标准或写错了,就从头再来。他说:“抄书急不得、烦不得,一笔一画必须要沉下心来,否则就容易出错,字也就乱了章法。”
  十年间,何士魁最开始抄写的是《三国演义》,包括注释,整本书的抄写用时最久。看着整整齐齐的手抄本,何士魁喜不自胜,心中满满的都是成就感,这也让他觉得把剩下的三本名著抄写下来问题不大。
  在信念和热爱的支撑下,何士魁奋笔疾书,抄完了《水浒传》。
  此后,他再接再厉、马不停蹄地抄写下一部名著。在不断抄写的过程中,何士魁也愈发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四大名著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四座丰碑,几百年来在海内外经久不衰,它们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特点,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抄写的过程中,我逐渐领略到这些作品在人物形象、叙事手法、情节和哲学思想等方面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底蕴,这也是支撑我继续抄下去的动力所在。”何士魁老人说。
  许是为验证“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的道理,谈话间,何士魁对四大名著中的诗词、名句可谓信手拈来,从中足可见其抄写之认真。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何士魁常被左邻右舍称为“痴老头儿”,而这个称呼的由来不单是因为他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抄写,还因为另一项坚持——跑步。
  按说跑步也没什么特别之处,但当看到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无论严寒酷暑,每天穿着单薄雷打不动坚持跑步半小时,如此,把他与“痴”联系起来,便也不足为奇了。
  但不得不说,也正是这股“痴”劲儿,让何士魁在耄耋之年还依然精神矍铄、耳聪目明。十年心无旁骛地细细揣摩和慢慢钻研之下,老人无师自通,练成了一手好字。他告诉记者,十年手抄四大名著,他竟然还有了意料之外的收获。“当时只一心抄书、练字,没想到这一抄,还抄出个天水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来……”
  抄写完四大名著,何士魁时常会一页页翻看这些手稿。但翻看得多了,他又觉得略显寡淡,于是便让家中擅长绘画的亲戚帮忙插了40余幅插图。“插图在旁,文字更显摇曳生姿,阅读更加饱满愉悦。可以说,插图是吸引我们走进经典的另一条路径。”
  亲人们原以为何士魁的“痴”会止步于每天雷打不动跑步半小时,但他的“痴”又不止于此。今年,他在87岁生日来临之际,决意将十年辛苦成果无偿捐赠给天水市图书馆。为此他还特意作了一首打油诗:“四大名著抄十年,我要赠予图书馆。‘女孩’出嫁要打扮,巧逢生日了心愿。”
  “人生七十古来稀,87岁的生日怎么过才能更有意义?我想,四大名著自己手抄了十年,与其让它在家里蒙尘,还不如赠予图书馆。十年的抄写,这些手抄稿就像是我心爱的女儿,既然打算让她‘出嫁’,就得漂漂亮亮的。于是我又找了印刷公司特意为它们加上了彩色书籍装帧封面,这也算是了却了我的一桩心愿。”何士魁解释说。
  “书的最好归宿,是从一个人的阅读变为与全社会分享。”何士魁坦言,捐献图书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将个人藏书转化为社会公用,希望借此服务大众、丰富馆藏、提升价值。每个人都是城市建设者,捐书是一种文化建设,彰显民族美德的同时也传承了文脉。
  采访最后,何士魁对记者说:“我打算一直这么跑下去、写下去,跑步锻炼的是身体,抄写锻炼的是头脑。假如手抄传统文学作品能为弘扬传统文化贡献一点微薄之力,我当然会一直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