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 版:日报四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风吹麦池

天水日报 新闻    时间:2024年01月01日    来源:天水日报
  □ 汪域

  (一)
  来到麦池,已有三月。
  雪花还未落下,大风刮了数场。感冒从未好利索过,水土不服的症状如影随形。我依旧热爱,并时刻保持敬意。
  生命万象。我每时每刻都向这里的一切学习,成群结队的牛羊、高大挺拔的树、弯弯曲曲的路、汩汩流淌的水、淳朴善良的人……是的,我匍匐在大地上,虔诚地向这里的一切学习。
  吃住在这里,每日清晨叫醒我的是窗外的鸟鸣。清脆的声音,硬生生地钻进我的耳朵,不给我拒绝的机会。而后,几声狗吠中夹杂着鸡鸣,炊烟缓缓升起,牛羊脖颈上挂着的铜铃悠扬动听,回荡在群山环抱的村庄之中。喝茶吃馍后,人们在不慌不忙中开始一天的劳作。
  在参加工作前,也就是2018年夏天,我曾来到过麦池村。县文联组织了采风活动,我作为志愿者同各位采风的文艺工作者到麦池村参观游览了一天。2019年夏天,我到县委办公室工作后,麦池村正好是县委办公室包抓的帮扶村之一,由于工作的原因我先后又来过麦池村几次。2021年夏天,单位党支部和麦池村党支部结对共建活动,我又一次来到麦池村。今年秋天,我再一次来到麦池村,而且是住了下来,长住的一种。
  我驻村之后,碰到居住在县城里的朋友们会问:“最近不经常见,是在哪个地方隐居呢?”我说:“麦池”。偶有不知道麦池的朋友,我说:“百家”。他们就知道我突然去了一个远离县城的地方,过上了一种寄居乡村的生活。
  住在村里,日子过得匆忙而充实。
(二)
  天蒙蒙刚亮,炊烟从村庄上空升起。
  又是一个大晴天。村委会大喇叭响起:“各位乡亲,今天继续采摘万寿菊,要采摘的乡亲们拿上袋子尽快到麻池湾的地里。”
  晶莹透亮的露珠随着阳光的照耀消散而去,踏着湿气蒸腾的地埂,望着漫山遍野金黄灿烂的万寿菊,心情和怒放的花朵一般。
  前日,采摘万寿菊淋雨,身体略感不适。同群众采摘几大袋后,连扛带背,一顿操作下来汗流浃背,身体舒服了许多。
  在漫无边际的万寿菊地里,我听见几个妇女说:“村上来了个新干部,还是个娃娃伙,憨得很。”另一个说:“悄悄地,就是刚才摘花的这个娃娃。”这些说话的妇女们,同我母亲年龄相当。
  一个上午,地埂上就摞满了装着万寿菊的袋子,像是一个个碉堡,在花海中格外显眼。跟我同在一块地里采摘的是李存珍和景爱玲,她们都是萝卜沟自然村的群众,与她们交谈中得知,她们一天能采摘500多斤。
  在这个湾场中,采摘万寿菊的群众黑压压一片,大都是妇女和老人。从育苗到栽种、到采摘、再到收割万寿菊秸秆,他们全部都参与其中,在这个产业链上务工增收,然后补贴家用。
  欣喜,今天村上万寿菊采摘了6吨,已交售。
(三)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
  在麦池,秋雨未至,凉风习习。夜晚及初晨气温偏低,早晚温差较大,村庄的人们也早已换上了秋衣来抵挡寒气。
  秋渐深,一场场风裹挟着雨抵达麦池。在秋雨的洗礼中,麦池一改往日的颜色,褪下墨绿的旗袍,披上斑斓的大衣。
  麦池是幸福的,居住在麦池的人们更加幸福。翻开麦池村蝶变的历史,深藏着无数人的青春、心血和汗水。
  地处林缘区的麦池村以前给人的印象是:房屋破烂、道路泥泞、牛粪遍地。今天的麦池村,错落有致的新居、宽阔的硬化村道、清幽的村庄环境、设计新颖的花园围栏、树木掩映的白墙黛瓦,无不展示出这个村庄的“山乡巨变”。
  地中寻宝、林间觅珍。那些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建起的农业产业园、种养基地,成立的合作社……都是麦池人幸福生活的基础。
  每一次入户走访,我都尽可能记住每一户的情况,几口人、都在干啥、收入咋样、孩子在哪上学、产业都有哪些、享受了什么政策,等等。在边听边记中,我的笔记本越写越厚。
  麦池人对村里的发展变迁如数家珍。我同驻村帮扶工作队员老郑、曹伟在走访入户的过程中,好多群众会将之前的麦池村与现在作对比,时不时还有群众问起之前在麦池村工作的人们,每个人的名字他们都记得很清楚,我倍感温暖。那些为麦池发展贡献过的人们,都值得被麦池人尊敬与挂念。是的,被人惦记是一种幸福,被一个村庄惦记是铭记。
  夜幕降临,晚风寒凉。一天的工作随着日落西山、月上梢头而告一段落。
  夜晚,麦池静美如诗。抬眼望去,此时的麦池宛如一幅水墨画卷,脚下的小路和远处的山水、草木,都被揉入了无边的水墨之中。
(四)
  大风呼啸,万物肃静。
  昨夜我被风多次叫醒。我想,在这个村庄被风叫醒的人不多。他们的梦乡很甜也很长,甜得入梦难醒。
  第二天清晨,村委会副主任老白在工作群中发语音说道:“昨晚风大,把产业园塑料大棚刮起了,早饭吃了后都来压一压。”随后,我们修好被风掀起的几个塑料大棚。明年开春,村上还要在大棚中育苗、种植,发展产业。
  在夕阳斜照中,白墙黛瓦的村庄依旧炊烟升起。在这个村庄,有许多可爱的人们。他们会冷不丁冲到村委会来,推开办公室门说道:“曹伟在吗?给我交个话费。”“老郑在吗?牛饲料咋拌哩。”“汪书记在吗?我家的电视没图像了……”
  记得十月下旬的一天,我们在入户中,张全录对我和曹伟、老郑说:“一天没意思很,想买个彩电看看。”我们都说好很,能成么,现在农闲,买个电视看看,你一个人也好打发打发时间。
  第二天中午,我刚吃完饭。张全录到村委会说:“汪书记,我家里把网拉上了,电信公司给我送了智能手机,我不会用,你给我说咋用哩。”我问他:“手机你想咋用。”他说:“这个手机我不打电话,就是看看视频、新闻、电视剧。”我和曹伟给他下载了看视频的软件,并说了怎么用。
  过了几天,我们去张全录家走访,他又说:“手机费电很,就用坏了,还是想买个电视看看。”曹伟说:“买个新电视你划不来,贵着哩。把你的这个旧彩电修一修,还能看。”当天,曹伟开车拉着旧彩电去县城维修了。当旧彩电荧屏出现电视画面的那一刻,张全录笑得很开心。
(五)
  双脚踏在麦池这片土地上,便成了这里的一份子。
  这里的一切,我逐渐熟悉。走在路上,给我打招呼的人们,我也能一口叫出他们的名字。每个自然村,我都去了好几次。用队员老郑和曹伟的话说:“真正是把麦池的四角都踏遍了。”
  时间会说话。在充实而又忙碌的驻村生活中,我把陌生的一切变得熟悉,麦池的样子也在我的脑海中重构,这里的人和事可亲可敬又可爱。
  我想,也许从某个时间节点开始,我已经成为了麦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