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日版三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社棠镇

大棚种出“致富果” 产业路通向“幸福门”

天水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3月12日    来源:天水日报
   王雯 董怡凡
  沐浴着春日的暖阳,日前,笔者走进麦积区社棠镇槐荫村日光温室大棚,一股清新怡人的香味扑鼻而来,棚内一片葱茏,油麦菜和生菜在工作人员的悉心照料下长势喜人。
  基地负责人吴建民去年承包了4个蔬菜大棚,主要种植油麦菜和生菜,收益可观。“现在油麦菜、生菜在批发市场上卖,一天能卖四五百斤,效益很不错。近段时间种下的菜花、西兰花和西红柿的秧苗长势也非常好。”
  吴建民之前在外地务工,看到农村发展的前景越发广阔,优势日益凸显后,他毅然回到了家乡。
  “现在国家政策好,有许多惠农补贴,我回来承包村里的大棚自己干,收入也比之前增加了。住在家里,心里踏实又舒坦,日子真是越过越好了!”
  “菜篮子”供应充足,“果盘子”也不能少。在社棠镇俊林村,一排排温室大棚错落有致,大棚里的白皮脆瓜正值生长关键期,工人们忙着翻土、修剪枝叶,为脆瓜生长提供保障。“大棚里总共种植了一万棵脆瓜秧苗,预计五月份就能上市销售,比同期脆瓜上市早,收益也更好。”大棚负责人付宇琦说,通过早播种、早上市,巧打时间差,抢抓节日市场优势,不仅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也提升了种植效益。
  蓬勃发展的大棚产业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曾经在外务工的李建国如今也在家门口上班,收入稳定。“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增加收入,日子越过越踏实。”
  大棚经济,孕育的是丰收的希望,更是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近年来,社棠镇在推进产业富民的进程中,将日光温室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钱袋子”,引导群众采用“公司+基地+农户”以及“合作社+农户”等多元化合作模式,推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吃上“产业饭”,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通过种植蔬菜大棚,不仅可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还能吸引当地群众务工,增加他们的收入。下一步,社棠镇将衔接区农业农村局,强化技术指导,加强品牌建设,以示范效应辐射周边村庄,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社棠镇副镇长谢定明说。
  交通兴则百业兴,产业路的建设打通了乡村振兴“血脉”。在社棠镇税柳村,一条宽敞平坦的产业路正在紧锣密鼓地修建中。
  “我们现在修的这条产业路长1.6公里,动用铲车3台、挖机2台,争取在樱桃成熟之前修好,让村民的果子顺利卖出去,增加村民收入。”税柳村党支部书记李世说,这条产业路将税柳村与周边农贸市场紧密连接起来,为村里的农产品销售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通道。
  从生机勃勃的温室大棚到四通八达的产业路,社棠镇正以实干精神铺就共同富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