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 版:日版一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天水的故事,与烟火同在

——记“千桌万人 共品麻辣烫PLUS”活动

天水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3月29日    来源:天水日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徐媛
  三月的天水,春风裹挟着麻辣鲜香的气息拂过白鹿仓·万物昇度假区。3月22日正午时分,一场以“千桌万人 共品麻辣烫PLUS”为主题的美食盛典在此拉开帷幕。数百米长的酒红色桌布蜿蜒铺展,五百张木椅整齐排列,空气中弥漫着辣椒与花椒的辛香,一席长桌宴,将这座丝路古城的烟火气与文旅活力悉数呈现。
  “天水文旅嘉年华——千桌万人 共品麻辣烫PLUS活动现在开始!”12点整,随着天水白鹿仓·万物昇度假区董事长袁浩一声宣告,长桌宴正式开席。来自天水、定西、礼县三地的摩托车友列队入场,引擎轰鸣声与现场欢呼交织成独特的序曲。陇东南五市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天水本土网络达人、全国游客及一线工作者等七百余人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场融合传统与创新的美食盛宴。长桌上,麻辣烫PLUS的升级版套餐成为焦点——香而不辣的天水麻辣烫,绵滑劲道的手擀粉,色泽诱人的特色小吃呱呱、然然、捞捞、面皮,金黄酥脆的甘谷酥圈圈,油糕与蓼花糖的甜香中和了舌尖的辛辣,十余种本土风味在方寸碗碟间碰撞出全新的味觉体验。
  非遗技艺与市井烟火在此交融。刚一开席,定西陇中三弦弹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马鸿程怀抱三弦,即兴唱起诙谐小调:“天水麻辣烫火爆了,定西的宽粉又来了。千人的长桌开饭了,大家吃得热闹了。白鹿仓的餐桌开饭喽……”尾音拖得老长,像一根粉条滑进喉咙。
  市民王霞带着孩子坐在长桌一侧,面前的碗中盛满各色美食。她感慨道:“第一次体验千人共宴,既尝了各县区的特色,又感受到难得的烟火气。”孩子咬下一口酥圈圈,嘴角沾着芝麻,眼里尽是满足。
  长桌前,各位老饕和食客正埋头大快朵颐;人群后,店主和伙计依然在蒸汽氤氲中忙碌。清晨八点,手擀粉店主沈娟就一头扎进厨房。她和两位帮工埋头协作:一人煮粉,一人调料,一人加菜,三人流水线动作如三弦琴弦上的音符,默契而流畅。“200多斤粉,一上午就见了底,可心里痛快!”沈娟抹了把汗,笑意比锅里的红汤更滚烫,“万人共品麻辣烫,不仅能让外地游客记住天水味道,也能让我们的日子更有奔头”。不远处,麻辣烫店主蔡小岩亦是从清晨忙至午后,却仍在耐心地为食客翻煮着锅内的十几种食材,“你看,这些食材的相遇,像不像从天南海北远道而来的游客在天水的相聚”。虽然忙碌,但性格开朗的蔡小岩在见到记者时,仍然俏皮地开着玩笑。
  一路从天水西轰鸣而来的150位摩托车友,是这场盛宴中一道流动的风景。礼县摩之友骑行俱乐部的队长马涛带领29名车友,从清晨八点出发,跨过陇南的崇山峻岭,只为赴一场麻辣烫的约定。马涛笑道:“这一碗下肚,赶路的疲惫全消了。”午后,车队又奔赴麦积山,用车轮丈量天水的山水与文化。他们的身影,成为文旅融合最生动的注脚。
  “这不是一顿简单的饭,而是一次城市气质的集体表达。”天水白鹿仓总经理王瑞强看着沉醉在席间的各位食客感慨道。麻辣烫PLUS套餐的推出,不仅是对传统小吃的创新整合,更承载着文旅产业升级的深层考量——以美食为媒介,串联非遗、民俗、自然景观,让游客从舌尖开始读懂天水。活动现场,本土网络达人的镜头记录下长桌宴的热烈场景,短视频平台上,“天水麻辣烫PLUS”话题迅速升温;非遗表演者的技艺展示,让年轻一代触摸到传统文化的温度;而摩友车队的跨城联动,则架起了区域文旅协作的桥梁。
  时至午后,长桌渐空,余香未散。《天水欢迎你》的旋律再次响起,食客们起身离席,却未匆匆散去——有人围着烧鸡问着价格,有人向店家询问特色小吃的制作秘方,孩子们则举着油糕在丝路风情街上追逐嬉戏。看着面前川流不息的人群,记者想,这场千桌万人的盛宴,最终会化作一份绵长的记忆:关于食物的温度,关于人情的暖意,更关于一座古城在文旅融合浪潮中的笃定与希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