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页中的坚守与眺望 ——书香天水 全民阅读的多元图景
天水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19日 来源:天水日报
书香陇原 全民阅读
4·23世界读书日
在天水,阅读从来不是奢侈品。当第一缕阳光掠过麦积山石窟的飞檐,书咖里的咖啡机开始嗡鸣,农家书屋的火炉旁煨着《果树修剪技术》和烤土豆……这里的人们相信,书籍是黄土高原最坚韧的根系——它们深扎在秦安蜜桃的果园里,缠绕在伏羲庙的柏树上,最终托举起整座城市的精神海拔。
从“世界读书日”的讲座到田间地头的“流动书包”,从天水市图书馆古籍库的樟脑香到张家川儿童攥紧的童话书,全民阅读的毛细血管已渗透至城市肌理。当我们凝视这些阅读现场,看见的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在数字时代的创造性重生。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徐媛
图书馆
破界与守望的双重叙事
4月14日,甘谷县昼夜城市书房坐满了人,在这儿举办的“网络时代的阅读向度:守护深度阅读 共建书香甘谷”主题讲座上,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漆子扬在此担任主讲嘉宾,与广大读者共同探讨数字时代的阅读选择与精神成长路径。
“在网络浪潮席卷的时代,阅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革。网络阅读虽然便捷即时,但信息爆炸的负面影响也接踵而至,碎片化、快餐式的阅读模式,使得人们愈发难以静下心来深度思考,阅读的深度与广度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甘谷县文旅局副局长吕建民的这番话,引发了在场读者的深思。
讲座伊始,漆子扬从网络阅读的现状入手,深入分析了阅读信息来源的差异,指出读者极易陷入信息茧房,进而导致思想认知上的分歧。他从谋生、事业、修养及精神四个层面,阐述了读书的深远意义,并结合网络时代电子图书和纸质图书并存的特点,分别针对纸质图书阅读和网络阅读提出了建议,还精心推荐了多个类别的优质阅读书目。
“漆教授的讲座让我重新审视了网络时代的阅读意义。”读者张越轻声说道,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字迹。
这样的阅读推广活动,如同季节更替般自然而规律地出现在天水市图书馆的日程里——而每一次开讲,都在读者心中播下新的思考种子。
天水市图书馆一直将全民阅读推广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他们与市直机关、社区和学校密切合作,建成馆外流通点20余处及少儿分馆1处,为多家单位开通数字移动图书馆,年均流通50余万人次。依托馆内6万余册古籍,该馆精心策划举办各类古籍展览和互动体验活动,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2023年,天水市图书馆获得由中国图书馆学会授予的“全民阅读基地”荣誉称号,成为全省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单位。
在图书馆的晨光中,市图书馆研究辅导部副主任陈轶坤轻轻整理着书籍。“我们馆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力量,将一如既往担当使命。”望着正在阅读的读者她说道,从非遗传承到科普创作体验,这些特色活动持续唤醒着读者的热情,“我们旨在让社会大众再次发现图书馆的专业内涵与时代价值。”纸页的沙沙声应和着她的话语,仿佛文化的脉搏在静静跳动。
学校
书香浸润的校园时光
在武山县滩歌初级中学,晨光透过校图书馆的玻璃窗,于书页间投下斑驳的光影。每周二至周四上午十点,教师们的读书交流会准时开始,翻书声与低声讨论交织成这里独特的晨曲。“为了提升教师综合素养,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一直以来,我们着力营造充满书香气息的校园文化环境。”滩歌初级中学校长邓磷说着话,目光扫过正在专注阅读的同事们。
教师们每日雷打不动地保持一小时阅读时光,教育专著的书页间夹满批注的便签。他们不仅撰写读书心得,更在教研会上将理论转化为实践。邓磷翻着厚厚的读书笔记说道:“通过读书活动,教师们的视野得到了拓宽,大家把读书活动与教科研活动有机衔接,切实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迈向新的台阶。”
书架间的学生则构成另一幅动人的画卷,一位男孩捧着《海底两万里》,手指小心地划过书中描绘的海底森林。“每次来到图书馆,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书,阅读让我感到快乐。”说话时他的眼睛亮晶晶的。
而在两百公里外的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大学图书馆,樟木书架散发着淡淡的木质香气。这座拥有134.4万册藏书的知识殿堂,38年来始终静默地守护着师生的求知之路。该校图书馆副馆长胡晴霞走过林业学科特色分馆时介绍说:“图书馆积极响应国家‘全民阅读’号召,通过读书文化节等活动,积极打造‘林图’文化品牌。”
馆内九个特色库室里,林业类文献构成独特的学术“风景”。电子检索区,学生们熟练调阅专业数据库;阅览室内,有人埋首自然科学,有人研读最新期刊。胡晴霞轻抚过书架说道:“与学校其他部门相比,图书馆拥有资源优势、专业服务优势和空间环境优势,这些独特价值让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两所学校,同样的书香传承。无论是初中教师笔尖流淌的读书心得,还是大学生在专业书籍中的探索痕迹,都在诉说着阅读如何悄然改变着一所学校的文化基因。当夕阳西下,图书馆的灯光依然明亮,既照映着那些与书籍对话的身影,也照亮着知识传承的未来之路。
农家书屋
点亮乡村的阅读灯火
4月16日,张家川县恭门镇天河村的农家书屋里,天河村村支书苏亚玲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志愿者,将村民预约的图书整理出来,放进“流动书包”中。
“有人在家吗,我来送书。”只要身着志愿者标识的马甲一出现,村里人就都知道今天又有书可读了。
在这里,健康养生、种植养殖及童话书是村民们的最爱。“过去,村里人的读书积极性不高,我们农家书屋的作用也并未发挥出来,但‘流动书包’让供给和需求无缝对接,既盘活了农村图书资源,又有效满足了群众需求,为我们精准服务群众打下了基础。”苏亚玲说。
天河村农家书屋看似普通,却因着背后不平凡的“流动”故事而被更多人知晓。如今,“流动书包”已让张家川县272个农家书屋的书籍,实现高效流转,惠及更多基层群众。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志愿者们将图书精心分装,像传递接力棒一样在村庄间流转。800多次的传递,1000多人的受益,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阅读故事——田间劳作的农民在休息时学习种植技术,农家庭院里的孩子捧着童话书入迷,老人们戴着老花镜研读养生知识。
“自从有了‘流动书包’,孩子看书更方便了。”村民付娅娟的话语中满是愉悦。在张家川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看来,“流动书包”将图书“点单式”送到田间地头,为党的创新理论插上“翅膀”,让惠民政策和文化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主动走进农家书屋,寻找更多的知识宝藏。
同样的阅读故事,也在清水县松树镇时家村上演。这里的农家书屋管理员每天都要整理被翻旧的书籍:“我们这里的书籍很全面,放学后来借阅的孩子特别多。”为了满足不同群体的阅读需求,各种创新的阅读空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党建书屋、“红石榴”书吧、小板凳读书会、廊亭读书角,这些“小、快、便”的阅读场所,让书香真正浸润到了乡村的每个角落。
当最后一缕夕阳拂过“全民阅读示范基地”铜牌,随着最后一位读者离去的足音,市图书馆的灯光渐次沉入暮色。而次日,当晨光漫过窗棂,管理员重启大门之时,新的人潮挟着朝露涌来——门楣上的铜牌在昼夜更迭间闪烁,恰如“羲皇故里”流转千年的文明图腾,每当书页翻动声涨满厅堂,泛黄的智慧便顺着指纹渗入血脉,化作基因里永不褪色的文化符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