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 版:日版二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小心,有蛇!

天水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19日    来源:天水日报

屋 檐 下
秦州
·文物普查散记之九·
  连续多天暴雨不能外出开展普查工作,让所有普查队员都很烦躁,几天后,当看到天气预报里晴朗的天气,大家都非常兴奋。可询问队长能否外出时,队长却说:“还不行,得再等一天,路上太湿滑了,很危险。”大家听了只好继续在普查办整理资料。
  终于等到了晴天,我们立即行动,此次的普查点是武山县的一个堡址和一个遗址,都在河岸的二级台地上。来到山脚下抬头看堡址离我们很近,我觉得也就几十米的样子,还开心地给另一个普查队员燕说:“这么近,我们用不了十分钟。”她也非常认同我的说法。
  此次镇上派来的向导是当地一位五十多岁的村民,他告诉我们堡址得等到十点半再去,因为蛇比较多,而且前几日下过雨路不好走。等候的功夫,大家拿出“三普”资料再次详细了解两个点位的所有信息,并互相探讨着各自的观点和看法,不知不觉就到了十点半。
  大家跟着向导向堡址出发,不想这次普查却有了最恐怖的经历。
  才走了十多米,我和燕就明显掉队了。这里杂草齐腰深,小径只有四五十公分,沿途都是拳头大小的石块。由于小径一侧是悬崖,而且杂草丛湿漉漉的,每走上三步就要滑下来一步,非常难行。队长跟在我们两个女队员后面保护着,并不停地鼓励着我们继续前行。
  眼看着队员们越走越远,队长说:“把相机给我,我背上,你们两个相互配合前行,身体要稍微弯下去一些,前面的拉住杂草,后面的用我手中的这个小镢头稳定位置。”
  抬头望着前面队员经过的越来越陡峭的路,我们只好接过小镢头,按照队长说的办法前行,确实很有效。虽然越往上越湿滑、越陡峭,鞋子也因为带着泥巴变得越来越重,但我们并未因此而退缩,而是满头大汗地继续前行着,大约一小时后终于赶上了前面的队员,队长微笑着给我们俩竖起了大拇指。
  看到几位队员没有继续前行,问及缘由,他们说这个堡址需要大家一起配合才能到里面去。原来两米多高的堡墙上,搭着一个木制的梯子,看起来已经有很多年了。向导解释说:“堡址里面是一家农户的地,堡子只有这个豁口可以进去,其他地方的堡墙都是完整的。”说话间,他已经三步两步爬上梯子,站在了堡墙上。他对大家说:“男队员扶着梯子,女队员先上,我在上面接应。”按照他的指挥,接下来大家陆续爬到了堡墙上。
  眼前的堡子呈椭圆型,堡墙相对完整,除一个豁口外,堡子内是农田。整个堡子看起来非常壮观,站在堡墙上,可以看到山脚下整个村庄的全貌。队长说:“既然大家都上来了,那就开始工作吧。”于是大家便忙活起来。我和燕的工作主要是数据记录和拍摄文物本体照片,就在我们正准备往堡子更远处走去时,一位队员却突然喊道:“别过来,这里有蛇。”
  当时我们俩距离那位队员仅三四米远,听了他的警告吓得不知所措,只能迅速往相反方向跑去。向导却说:“没事,放心,一般情况下咱们不惹它,它不会咬人。蛇也怕人,不会往有人的方向走。”虽然听向导这样说了,但我们却再也没敢往那边去,就在其他的位置完成了各自的任务。
  下堡墙的时候向导告诉我们,接下来要走另一条路,遗址就在不远处,会比来时的路好走些,大家听了都很开心。途中,那位遇见蛇的队员说:“刚才怕把两位女队员吓着,没敢说。现在我给大家说说那条蛇。蛇是灰麻色的,直径两指宽,团成一个圆盘,大约草帽那么大,正在草地上晒太阳。”听着他的讲述,不觉又让人毛骨悚然起来。
  “有蛇”事件过去了,再经过七拐八弯的小道便来到遗址位置,大家开始寻找文化层和标本却没有收获,顿时产生了失落情绪。
  突然,有浑厚的声音传来:“娃娃们,你们是干啥的?”大家闻声而去,只见一位年长的老人向我们走来。一位队员说:“老人家,我们是文物局的,正在开展文物普查工作。”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说:“我今年八十三了,文物局我知道,我也是上过学的。那你们现在找什么呢?”我们回答:“找陶片标本。”
  思考了几秒后老人说道:“走,我带你们去找,我知道哪里有。”就在大家还没反应过来时,他已经转身迈着矫健的步子走了。走了几步回头看我们没动,又说:“赶紧跟上,磨蹭啥呢。”于是大家便快步跟了上去。
  老人一边走得飞快,一边回头对我们说:“我知道你们干的是好事情,才带你们去,不然我才不管呢。”大家笑着一边感谢他,一边被他的精神感染着,更被他的热心和对普查工作的支持感动着。最终在老人带领下,我们找到了那隐藏于密林深处的历史遗迹……
  今天的普查工作圆满结束,此行我们感受到了蛇的惊吓、烈日的煎烤、道路的湿滑,却也收获了坚定的信念、满满的感动,还有对之后工作越来越多的信心,普通的群众都那么支持我们的事业,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继续前行。         (郭冰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