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为《梦觉红楼》序
天水日报
作者:马经义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19日 来源:天水日报

□ 马经义
“红楼梦”这三个字,在国人的心中已经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书名符号。对于学者而言,它是包罗万象深邃莫测的显学;对于作家而言,它是文学创作的参照系与坐标点;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它是浓缩了中国人衣食住行思的生活样态;对于乾昌兄而言,它是童年的欢乐,是青年的滋养,是成年的慰藉,是一份绚烂多彩的生命感知。 经典的阅读当然需要一定的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人与经典的缘分。这听起来似乎有点玄妙,其实不然。什么是缘分?人和世间万事万物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或隐或藏的关联,当这份关联一旦被显现出来的时候,我们就把它称之为缘分。这份“显现”往往来得没有理由,不讲规律,不用逻辑,却能直刺心脏。乾昌兄在书中说,他小的时候,每当《红楼梦》的音乐响起,“一种无名无状的情绪袭上心头,是我完全无法用语言描述,甚至也完全无法用心灵去捕捉的,仿佛跌入一眼枯井。尤其片头结尾的那声锣响,直敲在人心尖儿上。”想必这一声锣响就是乾昌兄与红楼的缘点,从此敲开了他“从来不愿意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的序幕。 对于《红楼梦》的阅读,我始终抱有这样一种观点:真正能读懂《红楼梦》的人,一定是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有所感悟的人;真正能理解曹雪芹“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人,一定是在不寻常的十年间,遭遇过人生的坎坷,跌入过人生的低谷,最后又奋力攀爬出来的人。乾昌兄在《我的红楼梦曲情缘》一文中似乎印证了我的这个观点:正是因为他有了至亲的离殇,才真正懂得了林黛玉的寂寞与哀愁;正是因为他曾一头扎进社会,经数年浮沉,几载飘零,才真正理解了红楼宿命“不过是践行一场预先的安排”的哲学意蕴;正是因为他迈过了波折,不再有“稻粱之忧,燕巢之虑”,才真正看到了《红楼梦》曲背后的淡然笃定与顺其自然! 乾昌兄在这本书里,提到了很多看似普通却极其关键的问题,例如:《红楼梦》为什么成了难读的小说,为何要读《红楼梦》,如何读《红楼梦》等。 《红楼梦》为什么成了难读的小说?乾昌兄从写作技巧、叙事结构、艺术特点、思想维度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其中有一点,说得极为精当——《红楼梦》与我们有“时代的隔阂”。这里的“隔阂”不仅仅是时间与空间的变换问题,而是文化在时间与空间的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面貌差异问题。 《红楼梦》有深刻的时代性,书里烙上了产生它那个时代的方方面面,而在阅读、分析这些“方方面面”的时候,必须要回到原有的情境之下与文化之中。所以乾昌兄说:“鉴赏古典作品,要回到历史情境下,再看人物行为与事件性质。而不是以今天人的价值观与道德准则要求古人。” 《红楼梦》如何读?这也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我曾提出过一种“三层读法”,即:第一层读红楼故事;第二层读中国文化;第三层读哲学意蕴。读红楼故事,往简单了说就是看故事情节如何发展、如何推进,看书中的人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变化,看作者如何渲染环境与氛围等,进而欣赏红楼文本的语言风格、艺术特点。读中国文化是以红楼故事为窗口延展开去,透视、了解、欣赏其中所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服饰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礼制文化等,进而理解是什么样的文化基因成就了《红楼梦》的创作。读哲学意蕴是基于对红楼故事以及其中文化的理解,读者最终获得的内心觉悟与点醒,进而理解《红楼梦》的价值与思想。 乾昌兄在书中说,《红楼梦》要“带着心去读,获得一切能碰触到的感性认识”。我把他的这句话浓缩成两个字——“心读”。所谓心读,就是用生命的阅历去激活《红楼梦》的文字,进而获得红楼背后的文化反思。这一点和我提出的“读哲学意蕴”的内涵是不谋而合的。什么是哲学意蕴?就是人对生活的系统反思而后获得的自我结论。这样的结论是每个人“用心”总结出来的,结论自然因人而异。乾昌兄主张《红楼梦》要用“心读”,他说:“世界是什么味道、什么感觉、什么形状,务必亲自尝试一番,是人的本能动作,任谁也无法剥夺这项权利。”这样的主张其实质就是倡导生命个体对世间万物的自我感知,这是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的原动能。 乾昌兄的这本书,其内容主要在于红楼人物的赏析。《红楼梦》中一共有多少个人物,因统计的方法不一样,答案是不相同的。有一说是共计421人,其中男性232人、女性189人。对《红楼梦》人物的评析,古今中外、著作文章早已汗牛充栋,名家辈出。从红学史的角度而言,红楼人物的评析早已形成了一种天然的模式,要在这个方向上推陈出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乾昌兄能有什么样的新鲜招式?通读完这本书,我有了答案——超越文本之外的红楼人物情境化“前”理解。例如《红楼群芳谱——世外仙姝寂寞林》中,乾昌兄对于贾敏、林如海夫妇俩形象的叙述立体丰满,读来既有红楼文本之外的故事性,又兼有红楼人物情境化的评论性。真是妙不可言!这些被演绎出来且带有“合理推测”性的文字,其实质是为赏析林黛玉这个红楼人物而作的“前”理解。这种超越文本之外的红楼人物情境化“前”理解,可以说是乾昌兄这本书在评论技法上的最大特色。 乾昌兄天性烂漫,崇尚自由,所以在这本书中才处处闪烁着诗人的率真与飘逸。乾昌兄热爱文学,富于幻想,所以在这本书中才章章折射着作家的敏锐与才思。《红楼梦》研究并不是乾昌兄的职业,然而在他的文字中,却能让我们看到他以此安顿内心的过程,这似乎比作为职业的红学研究来得更为实惠且有用。 序写到这,应该结束了,然而这本书才缓缓展开! 书名:《梦觉红楼》 作者:韩乾昌 著 出版: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