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抢抓机遇提质效 优化供给暖民心
——访天水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王定新
天水日报
作者:优服务
新闻 时间:2025年05月21日 来源:天水日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吴银霞 王琴 记者:王主任您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过去几年,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那么,卫健系统通过协同推进哪些重点工作,来以实际成效绘就“健康天水”美好蓝图呢? 王定新:近年来,全市卫生健康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坚持以实施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30项行动”为抓手,抢抓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机遇,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夯实公共卫生工作基础,加快完善重点人群健康服务体系,全面促进中医药事业产业融合发展,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分别由2019年的5.97张、1.78人和2.51人增加到7.31张、3.15人和3.74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由1.98人增加到3.06人,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4.31%提高到30.71%,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一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纵深推进。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全市25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全部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市一院、市二院、市中医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省级试点和甘谷县区域综合医改省级试点取得新突破。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全市10家医共体总医院挂牌成立,155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医共体统一管理。这里特别要说的是,武山县作为全省14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之一,医共体建设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二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质增效。深入实施医疗强市域行动,甘肃省南部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市中医医院内科大楼、市四院综合楼建成投用,甘谷县、秦安县人民医院完成整体搬迁,市一院重症医学科、市三院精神卫生科入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各县区5个县域医学中心和34个县域急危重症救治中心全部建成,全市96.7%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能力标准。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三是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稳步推进疾控体系改革和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制度试点,市、县(区)疾控局全部挂牌成立,遴选217名专(兼)职疾控监督员进驻119家医疗机构开展疾控工作指导和日常监督管理。全市传染病预警信息24小时及时响应率达到100%,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持续保持在低流行水平,重点人群慢性“四病”规范管理率稳居全省前列。 四是中医药事业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具有我市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方案,组织研发中药制剂45种,其中17种被列为全省院内调剂使用制剂。全市累计建成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14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覆盖率达到100%,形成了中医医院龙头作用明显,乡村医疗机构特色作用突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公卫机构协同联动发展的中医药服务新格局。 五是重点人群健康保障提标扩面。进一步加快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和医养结合事业发展,规范设置各类托育机构157家,全市千人托位数达到3.84个。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部开通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4个,秦州区被命名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区)。兰外首家产前诊断机构落户我市并建成投用,二级以上妇幼保健机构创级达标率位居全省第一。 记者:总结这几年的发展成效不难发现,我市卫健系统用务实作为交出了成色十足的答卷。立足新起点,我市确定了什么样的卫生健康工作整体思路,确保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呢? 王定新:2025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持续推动全市卫生健康事业提质增效、转型发展的关键之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重要论述以及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积极主动融入全省“一核两翼三中心”医疗高地建设大局,高标准建设甘肃省南部区域医疗中心、陇东南区域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以及区域公共卫生中心“三大中心”,高质量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疾病预防控制、重点人群保障以及卫生人才支撑“四大体系”,高水平构建“防、筛、诊、治、康”“五位一体”健康服务新模式,全力推动全市卫生健康事业更加协调、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水实践新篇章筑牢健康之基。 记者:集思聚力,谋篇布局,围绕刚才提到的“三大中心”“四大体系”“五位一体”发展思路,咱们卫健部门将如何把目标转化为具体举措和行动,全方位全周期更好护航百姓健康呢? 王定新:今年和今后一段时期,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核心任务是系统全面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服务供给,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着力构建保持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性的卫生健康事业长效发展机制。 一是坚持以“提质效”为支撑,聚力打造市域医疗高地。着力发挥项目建设支持保障作用,扎实做好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以及精神区域医疗中心3个“国字号”项目申报争取工作,全面推进甘肃省南部区域医疗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形成市域肿瘤、神经、重症、呼吸、妇产、儿科等特色优势专科群,持续推进县域5大临床服务中心和急危重症救治中心建设,由点扩面提升市域整体医疗服务能力。 二是坚持以“强基层”为抓手,聚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重点提升县域儿科、肿瘤、心脑血管、呼吸、消化和感染性疾病等专科能力,加快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标准化建设,确保年内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能力标准。进一步加快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建立基层首诊重点指标动态监测机制,力争我市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率达到60%、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 三是坚持以“促改革”为动力,聚力纵深推进医改攻坚。持续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质增效,武山县建成省级示范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秦州、麦积、秦安和张家川四个县区达到国家紧密型监测标准。全面启动城市医疗集团和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试点,加快构建网格化医疗服务新体系、一体化管理服务新模式和分级诊疗服务新格局。 四是坚持以“延链条”为牵引,聚力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深入实施中医优势专科建设、中医药康复能力提升和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三大工程”,进一步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全面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大全产业链招商引资力度,在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精深化加工、现代化流通、中医药融合化发展等领域,高质量谋划引进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加快推进全市中医药产业全链条提质增效和转型发展。 五是坚持以“优服务”为依托,聚力强化重点人群保障。以深入开展健康入万策、居民健康素养提升、重大疾病早筛早诊早治、健康从娃娃抓起、万人减残降残“五大行动”为抓手,高标准实施好妇幼健康促进、中小学健康促进、职业健康保护、老年健康促进、重大慢性病防治、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控等16项专项行动。持续推进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政策,进一步健全完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全方位帮扶保障制度,加快推动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着力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