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历史文化名村 陇上小邹鲁—— 凤山村
天水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7月19日 来源:天水日报
这座静卧于秦安凤山脚下玲珑雅致的村落,名叫“凤山村”。小村人才辈出,文风昌盛,传统底蕴深厚,人称陇上“小邹鲁”。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何喜田
凤山村,古称“先农坛”。村里的老辈人讲,元朝以前,这里就有人居住。《秦安志》记载,凤山村东南原有农神坛,每年立春时分,都要举行迎春礼,以祈求五谷丰登。城门之上,曾刻有“三八进士四翰院;七九举人一探花”的对联,以示村里文脉之盛隆。在这块风水宝地上,曾诞生过唐朝名相权德舆,明朝山东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胡缵宗等名人。
远看,绵延起伏的凤山就像一条巨龙,将头伸到葫芦河里畅饮。胡缵宗在《秦安志》里写道:“秦安县城城东百步为庙山,其山悠然而集,翩翩若凤焉。”清朝乡邑“陇上铁汉”安维峻也曾写诗称赞:“洞天高处是,烟井望中多。”
地处村北的泰山庙,是目前天水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元、明、清泰山古建筑群。山上所有的殿厦亭楼,都是按凤山山脊的自然地形所建。错落有致中,勾栏萦绕,曲径通幽。
东岳大殿,居全山建筑之冠。民间传说,东岳大帝是“百鬼之帅”,操掌生杀大权。大殿后是泰山庙的标志性建筑——蓬莱阁。屹立于高大台基之上的楼阁,气势轩昂,直插云天。它面朝葫芦河,让登高之人、仰望之人肃然起敬,幡然醒悟。传承久远的风格或风尚总是将一切变的真实可信,且穿越时空,直达灵魂的本源,这大概就是当初修建者将蓬莱仙境移植到万里之外的良苦用心吧。
经蓬莱阁到洞宾庙、山神庙、鲁班殿、灵官殿、土地庙,再到无量殿,山势渐平。无量殿上,悬有胡缵宗撰写的“太玄之殿”匾额。殿的后壁有一轩窗,旁题“好山对面清如洗;远树当窗翠欲流”的对联。这是胡缵宗当初为传诵秦安小曲而撰写的歌词。200多年后的今天,秦安小曲已经发扬光大,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曲因庙传,庙因曲盛。依山而建的泰山庙,让凤山村沾染了更多的灵气。每年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泰山庙上灯火通明。勾栏之间,挂满了各种玻璃转灯、宫灯、纸灯。上香献匾的男女,鱼贯而入,熙熙攘攘。一条条谜语在风里飘来荡去,经幡一样。山门口、广场上,三五个老人围成一圈,弹着三弦,唱着秦安小曲,逍遥自在。浓浓的年俗里,河水一样洋溢着、散发着灿烂多姿的远古文化。它们是那么遥远,又是那么亲近,恍惚间时光仿佛回到了从前。
凤山村西,有创建于元朝至顺年间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兴国寺。明朝乡人胡多见曾写道:“寺上有般若殿一座,雄镇如磐;左有伽蓝殿,右有菩萨殿,环辅如楔;中左有钟楼,中右有鼓楼,对峙如注……诚秦城一古迹,一奇观也。”如此精美宏大的景象,今天已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人们只能在想象中回味胡缵宗当年将古寺以“兴国梵宫”列入“秦安八景”时的模样了。
兴国寺,是佛教东渐时出现的一处胜地。当年,盘踞西地的前秦皇帝苻坚欣然接纳了从丝路而来的异域风情。那是一个战乱和动荡的时代,佛教给予了西地人无尽的精神抚慰。继麦积山石窟开凿之后,水帘洞、大像山、兴国寺一边开凿石窟,一边大兴造像,一时陇上香火盛极。
遗存至今的般若殿,整体雄浑协调,轮廓沉稳秀美。战乱,并没有让古城之地的民众心神惊恐。他们把生存的信念寄托在一片片土木和一块块基石之上,希望用美轮美奂的建筑表达自己无悲无惧的精神仰望。般若殿的屋顶形式独特,歇山顶的瓦面各脊都是琉璃,正脊有龙、西蕃莲花等花饰,另外还装饰了狮、狗等蹲兽。明清重修之时,从正脊脊兽中发现过木质宝匣,内装经书两本和小铜佛三尊。佛有琉璃界之说,以琉璃而成脊、成兽,意涵极高的声誉和尊严。殿,也因琉璃而更加尊贵典雅。
如此,在明清之际,兴国寺所承载的教化意义显而易见。所以就有了乡邑胡缵宗的“般若”题词,也就有了安维峻“法界西天”的题词,一个刚健遒劲、酣畅淋漓,一个力透纸背、笔力扛鼎。般若殿顶大约三分之二的重量由一根大横梁承担,两边是坚硬的斜梁,在斜梁柱角有立柱隐在墙里。这就是一种非常巧妙的减柱法,对中国后世的建筑有着深远影响。前檐柱大通额做法,对陇右一带的明清建筑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如泰山庙上的天齐庙大殿等多座建筑就采用此法,天水城内的明代建筑纪信祠寝殿和后街清真寺礼拜殿也采用这种建筑方法。民国增修的韦陀殿,则采用单坡单檐硬山布瓦顶,这种单坡屋顶建筑,至今仍是秦陇地区建筑的特色,被广泛运用于民居和寺庙建筑上。
传统民居是一种凝固的艺术,更是一种深厚的历史,一种历尽沧桑而依然挺立的文化精神。千百年来,一代代凤山人在这里生活、繁衍,留下了许多气势非凡的古民居。在这些民居中,最著名的当属丁氏民居、蔡氏民居、侯氏民居、李氏民居和武进士胡自源故居。它们大多属于明清建筑,呈四合院状。院落布局对称,错落有致,宽敞宏伟。
丁氏民居建筑面积约280平方米,房屋7间。院落由一间坐西朝东的厅堂,三间西、南、北卧室,一间厨房和两间储藏室组成。其中,储藏室一间与厅堂相连,另一间和西面的卧室相连。堂屋从外观看,古朴庄重。镂空的窗花,双坡的屋顶,彰显了主人坚韧的内心。
和丁氏民居相距不远,就是李元芳故居,这是目前全县保存年代最久的一处古民居。据《秦安志》《秦邑揽胜》记载,李元芳从小就跟随叔父刻苦学习各种经史,闻名故里。明朝正德二年,即公元1507年中举人。嘉靖时任顺天府宛平知县,后历任山东登州府同知、山西潞安府同知等。其官宦生涯中,以直谏、正气誉满朝野。李氏民居建筑面积约350平方米,整体院落由一间坐北朝南的厅堂,四间卧室,一间厨房和一间储藏室组成。此外,还有两间东南朝向的房间闲置。纵观李氏民居,规整的单坡屋顶,鳞次栉比的瓦片,独特的窗户造型,给人一种悠远的美观感。
权德舆,唐朝文学家,政治家。幼年时聪敏过人,以孝名扬乡里。他在贞元、元和年间位历卿相,后人称“权文公”。
在治理国家方面,权德舆主张德治和法治并用,并始终认为“民为邦本”。为政之余,他喜好著述,尤其善铭文表章,文辞雅正而又弘博,著有50卷《权文公集》,流传后世。
凤山村的党支部书记王云,在采访中带着记者来回奔波。据他介绍,今天的权文公故里,还保存着权家族墓,而在凤山之上,也立有一块石碑。“祖宗功德”四字,满含了后人对先祖的敬仰之情。仓颉庙内,还寄居着权德舆的塑像。名士同处一室,更是寄托了家乡人民对这位勤政爱民的先祖的崇敬和怀念。
在闻名遐迩的旗杆巷,还有一处名人故居——胡缵宗故居。
胡缵宗,字可泉,自号鸟鼠山人。他二十九岁考中进士,任翰林院检讨,又先后在安徽、四川、江苏、山东、浙江、山西、河南等地任巡抚等职。在长达31年的仕宦生涯中,胡缵宗勤于政事,廉洁奉公,礼民爱士,威名远播。
如果说陇山的黄土地赋予了胡缵宗耿直、果敢和刚毅的性格,那么,晚年在他返回故乡后,这里的碧水蓝天又让他的心灵再次回归宁静。作诗写赋,著书讲学之外,他还醉心于秦安小曲的挖掘、传承与发扬。
这首《登天柱阁》则是胡缵宗人格魅力的真实写照。“与客上江楼,横江山欲浮。云当天柱出,月傍小姑流。帆外收吴楚,尊前落斗牛。弥漫忽千里,倚槛思悠悠。”诗文气象雄浑,直落天外,清新俊逸,格调高古。漫步胡氏故居,一砖一瓦、一镂一雕间,无不彰显着故人淡泊致远的胸襟。
凤山村南,还有一处陇上名泉——可泉,这是胡缵宗幼年读书和晚年归隐著书的地方。后人为了纪念他,在这里修建了古香古色的纪念馆。
居住在凤山村的胡喜成,是胡缵宗的十五世孙。据他介绍,为了纪念和缅怀先祖,他家里至今还保存着四块胡缵宗亲笔书写的四条屏。每逢佳节,无论乡邻,还是亲朋,都会欢聚一堂,或拓字装裱,或把酒言欢,畅叙古今。
值得一提的是,在凤山村,还有2处省级、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且都为古建筑群。据统计,如今的凤山村,全部的传统古建筑占村庄建筑总面积的40%。这些保存至今的古建筑,其历史和文物价值极高,是研究陇右文化尤其是秦安县历史文化变迁的重要实物资料。
“鸠杖入东川,鸾迎小有天。梧桐三径目,杨柳一溪烟。”此诗句是当年胡缵宗描述东川河也就是今天南小河的。南小河是葫芦河的支流之一,傍依着河流的凤山村,就像待字闺中的少女,柔美之中,尽显宁静。和这样的宁静相比,人民街,这条古建商业一条街反而显得繁华无比。人民街东西长454.8米,南北宽8.4米,保存较为完整,是研究秦安县乃至西北商业铺面建筑风格最好的实物资料。
古街老屋之上的茅草,枯荣相继、相催,而又摇曳多姿。徜徉在古街古巷之中,既怀旧,又感慨。就像穿越了时光隧道,游荡在匈奴、突厥、鲜卑、羌、回鹘等各色人之间。
2005年2月,人民街被秦安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后,这里被当做影视街,先后拍摄了《筏子客》《麦积烟雨》《望子成龙》《陇上英烈——张一悟》等影视剧。
现如今,保存在秦安县博物馆的出土文物——玉琮、玉环,是20世纪60年代在堡子坪遗址挖掘的。据专家考证,玉琮、玉环是清朝以前凤山村用于农神祭祀的器物。
堡子坪遗址位于凤山村的东山顶,遗址面积3700平方米。遗址断崖明显暴露出三个灰层,上层多灰陶及白灰面;二层多红陶,纹饰有绳兰纹;底层为加沙陶器片。除玉琮、玉环外,还发掘出了加沙鬲腿、陶缸底及口沿、绳纹片、加沙缸片及白灰面。堡子坪遗址保存基本完整,为研究秦安境内的仰韶文化、齐家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凤山村除了一些历史文化古迹以外,最能体现其深厚文化底蕴的,当属传承久远的秦安小曲。
秦安小曲相传形成于明朝弘治十二年,以胡缵宗首创的“四六越调”《玉腕托帕》而发端。秦安小曲用秦安方言演唱,只有唱词没有对白。由于唱词多为文人雅士所作,因此具有雅俗结合、诗话结合的特点。无论是情节简单的散曲小段,还是内容较为复杂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自始至终都由一人演唱。如今,秦安小曲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在全国进行演出。闲暇时节,秦安的街头巷尾总能见到逍遥的自乐班在弹唱小曲,也总能看到喝茶、谝传者的闲散和自得。秦安小曲,不仅是凤山人的精神、文化沉淀,也是村民、村运盛衰的传承和见证。
曲赞盛世,再谱辉煌。采访临近结束时,王云再次满怀激情地为记者介绍说:“今天凤山村正挺立潮头,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大力发展林果业、商贸流通业和旅游产业,全村经济呈现出了良好的势头。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乡亲们干劲十足,以先祖为荣,正在奋力谱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陇上小邹鲁,凤山别有天。当记者漫步在这片秀丽古朴的大地时,无不为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所陶醉和感染。也正是这种厚重的历史感、沧桑感,才铸就了凤山村博大精深的人文底蕴,也才成就了它的盛世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