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田野的意外收获
天水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7月19日 来源:天水日报
屋 檐 下
秦州
·文物普查散记之十七·
根据工作行程,下午我们去了位于武山县的一处遗址。刚一下车,便在一农户门前遇到一位老伯,当从村干部和队长口中得知我们此行的工作目的后,老伯便带我们去了遗址附近。
待走进一块田地,一位眼尖的普查队员发现,竟有一堆散落在地的陶片。围着这堆陶片,大家一边捡拾,一边喊队长过来瞧瞧。队长看后说道:“这是典型的齐家文化陶片,赶紧收集起来,再多拍点陶片的田野照片,咱们普查队干内业的同事非常缺这类照片。”
过了一会儿,不远处传来队长的呼喊声:“大家快来。”待我们走过去,队长激动地说,“这是白灰居住面,普查这么长时间了,还是第一次发现这么平整开阔的白灰居住面”。队长一边说,一边让村干部联系这片地的农户,一定要想办法将它保护起来,绝不能破坏。
随后,我和村干部又来到上面一层田地采集标本,这里的陶片还真多,不多时我工作马甲上的两个大口袋就装满了,手里拿的标本袋也装满了,最后又摘下帽子装了起来……
返程路上,我们遇到一位中年男子,听了他的描述又去了另一侧的一处遗址。据他讲,这里曾在地表看到过陶片,附近还发现了白灰居住面。在他带领下,大家继续前行,一路之上踩着厚厚的泥土,沿着田埂寻找着、观察着,就怕错过了什么。
就在这时,我和另一位队员发现了半截裸露在土层崖面上的“陶片”,第一感觉便是“这件肯定是完整的”。这让我俩很激动,于是拿着小铁锹和半截木棍开始小心翼翼地进行标本采集。我俩一边采集,一边叫其他队员也来看。最先冲上来的一位队员情不自禁地说:“普查一年多,终于要采集个完整的文物了。”说实话,每次出来普查我都在想,什么时候能在普查中真正发现一件完整的文物,今天或许梦想要成真了。紧接着,随后赶过来的队员们凑近一看,个个激动得不得了,大家在一侧认真观看着,时刻提醒我俩一定要小心采集。
此时,土壤里传出“噗噗噗”的声音,轻扫浮土,一只双耳红陶罐的肩部率先露了出来,它的红色陶衣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身上清晰可见压印的圆形纹样。当整器出土的时候,大家都屏住了呼吸——罐体鼓腹平底,高约15厘米,双耳对称如蝶翼舒展,腹部还留有厚实的土壤。更令人惊喜的是,在距离陶罐右侧10厘米处,一枚直径7.2厘米的陶纺轮从土中现身,其轮体均匀,中孔穿绳的磨痕清晰可见,用指尖轻拨仍能转动。
一个多小时后,当这两件齐家文化陶器破土而出,惊现于眼前,大家一个个都想摸摸它,都想感受一下它的文化气息。队长说:“今天我们真是太好运了,与它们有缘相遇,现在赶紧返回,将这两件文物安全送回城里存放是头等大事。”结束工作前,我用软毛刷为陶罐和纺轮拂去最后一粒浮土。当它们被小心装入文物袋时,塑料泡沫发出的声响,仿佛与千年前陶土入窑时的噼啪声,在时空里轻轻共振。
回去的路上,山桃花的香气混着泥土潮湿的气味钻进车窗。我一路抱着这件陶罐,就像抱着一个婴儿般不敢有丝毫马虎。回到普查办已六点多,大家满身疲惫却又满载而归,我们分类把今天采集的标本和文物安置妥帖。此刻,它们静静躺在标本箱里,正如千年间静静等待被发现的时刻——人类总在追寻历史,而历史,也在等待懂得凝视的目光。
迎着朝阳出发,踏着落日的余晖归来,这是文物普查工作中寻常的一天,也是普查队员们长时间工作的缩影。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还将继续深入田野、村落,用双手和汗水,守护好这片土地上每一处文化遗产。
(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