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千古存(上篇)
——历代咏颂卦台山 伏羲庙诗词摭谈之四
天水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7月19日 来源:天水日报
咏颂伏羲 · 诗词赏析
■ 熊奇录 熊景星专栏 ■
明代晚期文人陈棐的五言古体诗《登卦台山谒羲圣殿示从行诸生》是所有吟诵伏羲卦台诗中,字数最多、内涵极为丰赡的诗作。诗人虽站在山势不高的卦台山,却以透视宇宙的眼光,将三阳川地貌转化为活态的易学图式,在八山环峙、渭水周流的空间结构中,建构起贯通天人的精神坐标。
苍莽秦州西,清彻天水泉。
北去四十里,乃有三阳川。
天一生造化,阳三启画联。
凝结八卦台,实开羲圣先。
群山八面立,一山中嵬然。
八山即八卦,或断或相连。
斜正方隅定,分明爻象传。
中山即太极,混沌形亦圆。
渭水坤隅入,流向巽方旋。
一山包水内,八山沿水边。
阴阳相涵抱,动静亦互缠。
东南阙似巽,西北高为乾。
自然成易道,混然至理全。
地灵羲圣出,圣泄人文宣。
何必窥马图,然后悟象诠。
忆昔盘古氏,万八千岁年。
鸿蒙溟滓判,自生黄与玄。
一日神九变,一元开两肩。
道存无始际,易在太极前。
所以训后学,常欲探先天。
眼前皆易画,切莫泥陈编。
陈棐,字文冈,河南鄢陵人,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进士,由任礼科给事中。后官至甘肃巡抚、都御史。陈棐文韬武略,德才俱佳。
五言诗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诗歌体裁之一,起源于汉魏六朝,衰落于唐末。它在句式和字数上更加灵活,每句五个字,句数不固定。其押韵方式相对自由,可以句句押韵,也可以隔句押韵,韵脚字的选择也更为宽泛。此首五言古体长诗《登卦台山谒羲圣殿示从行诸生》,洋洋洒洒,诗人将三阳川的地理形胜与易学原理进行创造性勾连,堪称明代易学诗化阐释的集大成之作。
诗人首起从卦台山所望景色入手,用大量笔墨描写三阳川地理独特的风水造化,迅速转向易学解读。“天一生造化,阳三启画联”,化用《河图》“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与《老子》“三生万物”,将“三阳”之名拆解为“阳气三重”的象征,恰好和伏羲八卦相契合,故而“凝结八卦台,实开羲圣先”,直接将地理实体(八卦台)与人文始祖(伏羲)绑定,提出“地理先于人文”的自然主义史观——非伏羲择此画卦,而是此地天然合于易理,圣人仅是“代天立言”的解读者。“群山八面立,一山中嵬然”以“九宫格局”总写三阳川地貌:卦台一山如太极,渭河两岸的群山似八卦,这种“太极为中,八卦环列”的空间结构,暗合宋代邵雍“先天图”的排布方式。“八山即八卦,或断或相连”,八山的断续形态对应爻象的阴阳(断为阴爻,连为阳爻),方位的斜正暗合卦位的吉凶,甚至山体的走向亦被视为“爻象传递”的轨迹。最妙处在于“中山即太极,混沌形亦圆”的比喻:中央山体的浑圆形态,恰如太极未分之象,与《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形成视觉化呼应。
接着描述:“渭水坤隅入,流向巽方旋”,渭水从西南(坤位)流入,向东南(巽位)盘旋而出,暗合“坤为地,巽为风”的易理——地(坤)为万物之母,风(巽)为生机之始,这种“以山形拟卦形,以水势演易势”的书写,将抽象的易学符号系统转化为可观测的地理实体。“阴阳相涵抱,动静亦互缠”二句,山之静(阳)与水之动(阴)相互“涵抱”,恰如太极图的黑白双鱼。八山环水而立,又如八卦围绕太极,形成“动静相因,阴阳互藏”的永恒律动。这种将地理水文与易理哲学的深度融合,使三阳川成为一座天然的“易学布阵图”,于是“自然成易道,混然至理全”。
“地灵羲圣出,圣泄人文宣”,颠覆了“圣人创世”的传统认知,提出“地灵”决定“圣出”的自然主义史观——伏羲之所以成为人文始祖,并非因其天赋异禀,而是三阳川的“易道全备”孕育了“圣人”。“何必窥马图,然后悟象诠”,更直接挑战“河出图,洛出书”的经典叙事,认为易理不必依赖神秘祥瑞(龙马负图),天地山川本身就是最完整的“易象全书”。
“忆昔盘古氏,万八千岁年”,追溯至创世神话,将“易”的起源前推至盘古开天之前。“鸿蒙溟滓判,自生黄与玄”,再行溯源,追至鸿蒙初判,产生玄黄,各成天地。玄黄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代表了宇宙的极端。玄,象征着深奥、神秘、无形、无声、无物等苍天属性。黄,象征着明亮、明朗、有形、有声、有物、包容、博爱、广大等一切大地属性。
“一日神九变,一元开两肩”,“神九变”暗合《周易》阳爻“用九”之象,此处的“一日”非自然昼夜,而是《参同契》“昼夜晨昏”的火候。“一元”既是宇宙本体,亦指人体先天一气开始,《关尹子》谓“一元之气具乎一物”,此句以“两肩”喻阴阳二气的分化。一元化三才(天地人),三才各具三宝(精气神),合为九宫之数,与首句“神九变”形成数理闭环。
“道存无始际,易在太极前”,更是石破天惊——在传统易学“太极生两仪”的逻辑链前,增设“易在太极前”的设想,暗示“道”的无始无终。“所以训后学,常欲探先天”,则转向治学方法论,诗人既呼吁治学方法论的革新(主张观察自然而非拘泥于书本知识,要勇敢探索身边鲜活的大千世界),亦暗含对明代学术僵化的批判——当程朱理学陷入训诂窠臼,试图以“回归自然”的方式重激活水。
这首排律,最大的艺术特点是采用散文化的古体句式。陈棐以诗人的敏感与学者的严谨,在三阳川的山水间发现“活的《易经》”,这种“以天地为经,以万物为传”的诠释路径,提出“地灵圣出”“眼前皆易画”等命题,将易学从书斋学问还原为鲜活的自然之道,打破“文本中心主义”,将易学研究的视野从经典注疏转向现实世界。不仅为易学研究开辟了新维度,更启示后人:文明的终极真理,或许就隐藏在最本真的自然秩序之中。
明代诗人孙永思咏颂伏羲卦台的诗作共有两首,其一为七律《登卦台》:
斜风疏雨到高台,岁远祠堂半草莱。
华渚效灵元圣出,黄河呈瑞道源开。
卦图想像诸峰列,爻义推排一代才。
太吉仪容瞻拜后,暮山猿鹤不胜哀。
有关孙永思的生平情况,一直没有找到。他的《登卦台》通过对卦台景物的细腻描绘,将自然景观、历史遗迹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圣贤的敬仰,以及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首联“斜风疏雨到高台,岁远祠堂半草莱”,诗人以风雨交加的景象开篇,营造出一种沧桑、古朴的氛围。高台之上,祠堂因年代久远而荒草丛生,暗示了历史的深远与人事的变迁。通过自然景象与人文遗迹的结合,为全诗奠定了怀古的基调。
颔联“华渚效灵元圣出,黄河呈瑞道源开”,诗人将目光转向更广阔的历史背景,提到“华渚”(古地名)与“黄河”,这两处都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渭河是黄河最重要的支流,而卦台山屹立于渭水旁,故卦台山文化是黄河文明的一部分。诗人以“效灵”与“呈瑞”形容这些地方的灵秀与祥瑞,暗示了圣贤的诞生与道德的开端,表达了对古代圣贤的敬仰之情。
颈联“卦图想像诸峰列,爻义推排一代才”,诗人将视线拉回卦台,通过“卦图”与“爻义”的联想,描绘了周围山峰的排列如同卦象一般,充满了玄妙的意象。同时,“推排一代才”则暗示了卦台所蕴含的智慧与哲理,以及对后世人才的启迪。此联将自然景观与《易经》哲学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
尾联“太吉仪容瞻拜后,暮山猿鹤不胜哀”,作者在瞻仰伏羲塑像后,以“暮山猿鹤”的哀鸣作结,表达了对上古文明肇启时代荏苒的无限感慨。猿鹤的哀鸣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人事的凋零,与开篇的荒凉景象相呼应,进一步强化了全诗的怀古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