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 版:日报一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面粉厂开起来 好日子“磨”出来

天水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8月04日    来源:天水日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马凯
    见习记者 邓妍

  七月的武山县杨河镇,日头晒得人脊背发烫。杨河村杂粮面产销基地的轰鸣声却比蝉鸣更响亮。推开厂房大门,一股浓郁的、带着阳光暖意的麦香扑面而来。工人们穿着白色工服,将一袋袋新收的麦子倾倒入机器,经过几道工序,管道口便泻出雪白细密的面粉,像山涧流下的新雪。它们被快速装袋、封口,贴上“杨河印象”的商标,静静等待走向更远的餐桌。
  “以前麦子收了,晒干就堆在自家粮囤里,啥时候要吃了,再背一点去镇上磨面。”杨河村村民汪仁代在厂外树荫下歇脚,望着崭新的厂房,话语里带着感慨,“如今麦子一下地,晾干直接送这里,当场拿钱,真好!”
  这种变化,并非凭空而来。杨河村是镇政府驻地,赶集日里街上人潮不断。村“两委”干部们看着热闹的街市,心想是不是能做点什么?大家的心思在一次次碰头会上逐渐清晰:守着武山县杨河镇粮油生产基地这么好的麦子,为何不能自己建厂?
  2024年11月,杂粮面产销基地的蓝图在纸上铺开。决心下了,路却得一步步踩实。厂房建在哪里最合适?设备去哪里买?技术难关怎么攻克?村支书杨映应带着“两委”成员和驻村干部徐兵兵,硬着头皮啃下这些硬骨头。为选到最合适的设备,他们远赴定西等地取经。设备运回后的调试,更是难熬的关口。杨映应站在崭新的磨粉机旁,眉头拧成了疙瘩:“那阵子真难!机器转是转了,可参数差一点,磨出的面粉要么不够细,要么出粉少,麦香味也不够正。”
  汗水浸透了他们的后背,一次次的失败在车间里堆积。没人记得清试了多少回,直到雪白、细腻、散发着天然浓郁麦香的面粉,终于顺畅地从管道里倾泻而出。“成功了!”杨映应当时只觉心头一块大石落了地,所有的焦虑疲惫瞬间被巨大的踏实感取代。
  2025年7月,基地正式投产的机器声,成了杨河村集体经济发展有力的心跳。它一头紧紧连着杨河村及周边五村几百户乡亲的土地——小麦、荞麦、豌豆、玉米,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作物,被基地敞开大门收购;另一头,则通过“杨河印象”这个新生的品牌,以精制面粉、全麦面粉等优质产品,借力线上线下渠道,将订单从远近客户手中带回村庄。
  汪仁代盘算着地里的收成,黝黑的脸上笑容舒展:“我种的荞麦、豌豆,现在不愁卖了,收完直接拉进村里的厂子,转眼就成了手里的现钱,价钱还比以前好。”
  这份安稳,是土地给予勤恳人最踏实的回报。一粒粒饱满的麦子,曾在杨河的土地上默默生长,随风摇曳,最终归宿不过是各家各户的粮囤。如今,它们在村办工厂机器的低沉轰鸣中脱胎换骨,完成了从田野馈赠到市场商品的蜕变,在村集体经济的大盘里找到了更重的分量。
  杨河村的这条路,是村干部和村民看清了脚下的地、手里的麦子,实实在在摸索出来的。闲置的粮食有了去处,钱袋鼓了,村集体也有了活水。这面粉厂隆隆的响声,不只是机器的动静,更是杨河人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能带着大伙儿增收的新路子的踏实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