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第五中学
甘肃教育史上的独特一章
天水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8月12日 来源:天水日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蔚军平
抗战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受到日本侵略者严重破坏,广大中学师生流离失所,为救济失学青年并发挥教育功能以增进抗战实力、延续文化根基,多所国立中学先后创办,其中就包括选址在天水,主要接收北方各省市流亡学生的国立第五中学。
国立第五中学的创办,既培育了战区大批中等教育人才,使东部地区中等教育现代化不致中断,又促进了西部地区中等教育的开发和发展。同时,既推动了战时各级各类教育的整体进步,又充实了民族有生力量,从而支持了抗战大业。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发动了全面的侵略战争。随着华北以及东南沿海广袤领土的相继沦陷,沦陷区各阶层仁人志士云集陕甘两地。后来部分到西安的爱国人士又分批辗转来到天水县(今秦州区)。在辗转天水的行列中,便有我国著名教育家查良钊率领的西安收容战区中学师生1700多人,由陕西凤翔县步行至此,后择陇东南道教圣地玉泉观为校本部,创办国立甘肃中学(后改名为国立第五中学),查良钊任校长,设甘谷、秦安、礼县3个分校。1938年5月1日开学,教师殚思极虑,学生奋发报国,屡以优异成绩名列全陇前茅并竭力传播进步思想、科学文化,中共陇南地下工委即创建于此,其后学业有成的师生积极投奔延安者不乏其数。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五中停办。
国立五中在天水的八载办学期间,一方面教书育人,教授新科技、新科学,努力培养国家栋梁人才,另一方面积极宣传抗日,传播革命进步思想,培育和发展我党革命事业的骨干力量,为我国革命事业做出了积极卓越的贡献。
抗战时期,国立五中书写了传奇。白尚礼先生在《国立五中在天水——一段史沉七十年鲜为人知的办学经历》一文中也进行了详细记述。天水县志在评价查良钊创办的国立五中时,称其为“甘肃教育史上的独特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