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 版:日报二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张家川县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

从“土疙瘩”到“金蛋蛋”的华丽转身

天水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8月12日    来源:天水日报
   新天水·天水日报通讯员
        顿映杰 马丽莎

  立秋刚过,走进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家川镇刘家村的脱毒种薯基地,育苗网棚内绿意盎然,一排排脱毒种苗郁郁葱葱,舒展着枝叶。基地内新建的组培楼、研发楼与连栋温室设备齐全,组培楼早先培育的新苗已移栽至网棚,株株长势喜人。
  眼下,基地正忙着培育新一批脱毒种苗。50座育苗网棚全部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青薯9号、陇薯15号等14个品种生长正旺,工人们穿梭其间,忙着喷药、除草,细心固定网棚的防虫网,一派繁忙景象。
  “以前种洋芋凭经验,现在得看数据和技术。”张家川县脱毒马铃薯种植基地务工人员王芳一边喷洒防虫剂一边说:“在家门口干活一天挣100元,还能学技术照顾娃,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基地技术负责人王润英介绍,这里已建成西北地区领先的组培中心,从脱毒苗—原原种—原种基本上技术已经成熟,年繁育原原种超5000万粒,种子纯度达98%,较传统种薯增产30%以上。目前,建成了组培楼、研究室,联农带农效益明显。
  同样,在刘堡镇东梁万亩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连片的薯田铺展成绿色的海洋。“1万多亩土地上,9450亩一级种薯预计亩产3吨,1200亩原种亩产达2.5吨。”刘堡镇副镇长党兵兵算起经济账,“总效益可观,直接带动1149户农户增收。”
  如今的张家川县,马铃薯产业根基日益坚实:已建成脱毒马铃薯组培中心1座、原原种扩繁基地2处、马铃薯分拣厂2处、储藏库9座,年培育原原种超5000万粒,种植面积稳定在13.5万亩以上。刘堡镇万亩示范基地领跑,恭门镇、马鹿镇等9个乡镇核心产区协同发力,马铃薯产业作为乡村振兴支柱产业的地位愈发稳固。
  从育种到加工,一颗小土豆的每个环节都藏着增收密码。在龙山镇粉条加工厂,新鲜薯块经打浆、漏粉、煮粉、冷却等多道工序,蜕变为雪白光滑的粉条。从育种端的技术突破到加工端的产业延伸,张家川县马铃薯全产业链已带动5万多人次就业,总产值突破亿元。据张家川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京平介绍,马铃薯作为张家川县的主导产业,基本上形成了集育种、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在联农带农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后张家川县将依托甘肃省陇东南马铃薯种子产业基地定位,全力打造全产业马铃薯种植基地,持续推动扩量、提质、增效,真正让马铃薯成为张家川县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