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幸福食堂”到“小院议事厅”——
实践品牌矩阵引领文明新风尚
天水日报
作者:小而美 大能量
新闻 时间:2025年08月12日 来源:天水日报
理论宣讲入脑入心、志愿服务温情涌动、移风易俗润物无声……近年来,秦州区通过“特色化培育、项目化运作、品牌化打造”模式,系统打造24个特色品牌项目,推动文明实践工作向纵深发展,不断增强文明实践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品牌项目落地生根
从“独角戏”到“大合唱”
文明实践不是唱“独角戏“,而是要发动群众唱好“大合唱”。走进皂郊镇下寨子村,“老王调解室”里正上演着一场别开生面的“评理”会,一张方桌、四把板凳,村民围坐讨论土地纠纷,老党员王德明用方言土话化解矛盾。这样的“院落调解”模式已在全区推广,今年以来化解纠纷1200余起。在杨家寺镇,“幸福食堂”每日为留守老人提供“一元餐”,累计供餐超3万份,暖胃更暖心。东关街道的“四点半课堂”解决双职工家庭子女托管难题,累计服务儿童1.2万人次;中梁镇的“家风家训永流传”项目收集家风故事380篇,让传统文化浸润乡风。
志愿服务专业化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全区11.5万名注册志愿者、538支专业队伍,构成了文明实践的主力军。平南镇孙集村以农耕文化广场为阵地,培育12支乡土文艺队,村民自编的《十谢党恩》秧歌剧传唱惠民政策;西关街道组建“法律明白人”志愿服务队,开展“法律八进”活动200余场,惠及群众5万余人。数字化手段让服务更“智慧”。通过“文明实践智慧云平台”,群众可线上“点单”理论宣讲、农技指导等服务,系统自动匹配志愿者接单。杨家寺镇农技专家张永刚通过平台直播讲授苹果种植技术,吸引超3万农户在线学习。
移风易俗显成效
从“看热闹”到“当主角”
秦州区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为抓手,在各村(社区)建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推广“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廉办”新风尚。在齐寿镇后寺村,“好闫好语”议事机制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决策者”。通过“群众说事+党员理事”模式,村民共议村道修缮、路灯安装等民生实事50余项,村民议事参与率达85%。在玉泉镇暖河湾村,“积分超市”成为激发群众参与文明实践的“助推器”。村民通过参与环境整治、志愿服务、孝老爱亲等活动积累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昔日“要我参与”变成如今“我要参与”,村容村貌和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下一步,秦州区将持续擦亮文明实践品牌,让更多“小而美”的项目汇聚成推动城乡文明进步的“大能量”,让文明实践更接地气、更富活力、更有温度,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秦州注入源源不断的文明动力。 (刘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