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窟寻迹·水墨行吟
——记中国美术报“边游边学”天水写生活动□ 黄家馨 程瑞鑫
天水日报
作者:水有魂
新闻 时间:2025年08月23日 来源:天水日报

7月31日,随着在武山水帘洞摩崖石刻前最后一笔写生落定,2025年《中国美术报》“边游边学”系列活动第四站画上句号。这场以笔墨为媒、以山水为卷的文化之旅,是继6月新疆阿勒泰之行后,再度让艺术与人文在行走中诗意相逢。
为期15天的行程里,来自全国各地的26名学员,在山水画家贾荣志、巫卫东、王保安的引领下,足迹遍布天水的城乡胜境:从清水县郭川镇孙山村、刘尧村、郭山村等古朴村落,到麦积山、净土寺、伏羲庙、玉泉观等承载千年记忆的名胜古迹,一步一景皆入画。
对于学员李璐而言,此次天水写生所涉及的地域和山水画题材是以往创作未触及的:“当地的风土人情让我产生了新的绘画思考——本次写生多以当地民居为对象,围绕‘如何表现其与其他地域民居的差异、如何增强画面感与艺术性、如何让笔墨具有中国画特质’这一目标,我不得不思考其中的关系,在反复琢磨和实践训练中收获颇丰。”
胡建东则觉得,此次“边游边学”走进天水写生活动在导师带领下,对具有甘肃东南部典型地貌特征的清水县实地考察,共同写生研习,可谓受益匪浅。写生自梅峪里,周边村落至玉泉观、净土寺、麦积山等天水名胜古迹,每一处风景都是历史的低语,每一步足迹都踏着千年的回响。
“8月,踏入渭水河畔,开启了这片古老土地的封印。从麦积山的烟雨到山崖石刻,我们似乎听到了北魏的风声,斑驳的图像中看到沉淀着的盛唐夕照。渭水河畔,河水冲刷后的黄土沟堑映照得如枯如涩。15天的写生,让我们既收获了西北山河的苍茫,也感受到了导师精彩绝伦的画风画作。”陈琦说。
在写生中,面对纷繁景物,如何发现美,并以笔墨提炼意境?三位导师通过大量示范讲解与两日一次的作业点评,从构图取景的主次开合、虚实疏密,到笔墨运用的黑白相映、色彩调和,细致解析如何将自然的物理形态转化为符合审美高度的笔墨形象,最终让画面造型,凝结成为对山水精神的体悟与心灵境界的升华。
导师王保安说:“有幸参与‘边游边学’走进天水的活动,感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学员的学习热情,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有所收获。‘写生+游学’是在绘画的学习过程中又加入了思考的元素,不但要求对自然的体悟,更要对自然有相对应的研究,‘手脑并用’是我对此次活动的总结。写生地选择在天水一个较为偏僻且保留较为完整的山村,虽然少了繁华,但从其民居体量上依然能看到当时的热闹景象,文化遗风依然强烈。”
这次参加走进天水的活动,让导师贾荣志再次被西北山水的大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谈及写生他说:“20世纪受西方艺术影响,对景写生兴起,赵望云、李可染等画家走出画室,为山水画注入新活力,既展现山水壮美,又融入个人情感。当代,文化交流与美院教育发展推动山水写生创新,画家以现代视角诠释山水,凸显时代性与当代性,这主要体现在观察方法、笔墨方法和画面意境营造三方面,三者虽有传统继承,但随时代已焕然一新。当代山水写生研究路径多元,在教学实践中展现出新可能,它将持续作为中国画重要课题被探讨、研究和实践。”
“来西北写生几乎不需要刻意寻找,处处都是你喜欢的风景。不论是老师还是学员,大家在写生创作的同时亲近自然,深刻体会客观景物与主观表达的碰撞,真切感受生活怎样凝结成一幅作品。”导师巫卫东认为,风景写生是画家与自然之间一场关乎生命与灵魂的无声交谈,它是一面照见自我创作无限可能性的明镜。虽然风景写生常被奉为绘画基础训练的基石,用以锤炼技巧、养成笔墨、成熟语言。若仅视其为技术阶梯,则不免辜负了其深沉博大的内在价值。“风景写生远非绘画学习的简单起点,其本身即为一条通向艺术无限可能性的光明大道。它既为磨砺技法之锋刃,更在自然与心灵的激荡中催生个性——最终引导我们在天地大美前,以谦卑之心探索那永无终点的精神秘境。”
水墨勾勒的不只是村庄轮廓,更是主观情怀与客观物象的对话:老墙斑驳、旧屋默然、远山含黛,皆是岁月的注脚;每一处色彩晕染,都是时光的留痕。学员们既触摸着乡土民居的肌理,也仰望摩崖石刻的沧桑,更在起伏山峦与古刹晨钟间,感受自然灵秀与历史厚重的交响。
学员张佳琪对此次天水写生,有着自己的感悟:“写生就是记录感受、情绪,记录物象带给自己的观感。我在天水感受到了淳朴厚重的自然之美,天水有着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土质变化丰富,房屋造型交错、巧致。山里还在使用老式的拖拉机,朴实生动,每一帧变化都是画面里富有趣味的点缀。”
“轩辕谷口墨痕湾,笔底梯田叠翠颜。麦积烟霞渭水湾,丹青三日写苍颜。天水的麦积山石窟、玉泉观,还有清水县的自然风光宛如一幅天然画卷,山川、田野、村落,每一处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学员沈奕婷亦感慨道。
“车过清水县,看着窗外的层层梯田及土坯房屋顶的袅袅炊烟,忽然就懂了为何古人说‘山水有灵’——这里的每一寸景致,都像在等一支画笔来唤醒。”张雯玥说,跟随导师走进这片藏着诗意的土地,独特的景致让画笔生出了灵气。这段旅程,不仅装满了画稿,更存下了一份对土地与人文的敬畏。
学员郑婷则说:“天水是黄土高原和秦岭的过渡带,这里有黄红色的土、褶皱的山地,是人文始祖伏羲的发祥地。本次写生我们以梅峪里为中心,向四周村落行走,在房屋、围墙、门头中寻找节奏、转折和空间。在净土寺中学习聚散,在水帘洞中感受奇巧,从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这次活动,让学员梁焯韦踏入了从未到过的天水梅峪里:“沿途风光乍看与熟悉的关中相似,细瞧却又别具风味,新鲜感随着山路的蜿蜒不断攀升。三角形的民房屋顶、正方形的土墙,在几日的写生体验里,渐渐成了我画面中的独特符号。创作过程中,我从最初的细致观察过渡到融入主观意识,这也深刻影响着我的笔墨运用。此外,与同学的交流探讨,更让我此行收获满满。”
时值酷暑,本非写生佳季,但导师的倾囊相授、学员间的互助扶持,让这段旅程暖意融融。
“天水这座被渭水环抱、被麦积山托举的地方,教会我的不只是如何写生、如何运笔、如何用线,更是如何在笔墨里藏住一份‘活’的气韵——那是山有骨、水有魂、城有故事的写生。”高爱军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