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 版:日报二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天水丝毯:“软黄金上的雕刻”

天水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8月23日    来源:天水日报




  天水丝毯织造车间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织机上,一位匠人端坐机前,一手持小刀、一手扣丝线,手法娴熟地在上百条丝线间飞速穿梭。她面前的织架上,一幅华美的丝毯已初具规模,斑斓的图样栩栩如生,真丝的光彩如银河般倾泻而下……这是丝毯匠人的日常——每天与丝线为伴,在经纬交织中延续着千年的技艺。
  这样的场景,在天水已上演千年。甘肃省博物馆内,一件东汉时期的地毯残片静卧展柜,透过苍茫岁月,见证着中国丝毯织造的悠久历史。
  天水地属温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降水适中,为种桑养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使天水成为丝毯制作的重要基地。
  时光倒流回汉唐时期,古丝绸之路上的商队驮着丝毯西行,将东方文明的华美展现给世界。“一丈毯,千两丝,织作披香殿上毯,百夫同担进宫中”,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作《红线毯》中,描绘的正是当时进贡朝廷的红线丝毯的华美。明代时,天水丝毯因品质优良,且带着浓郁的波斯风格,深受大众喜爱。在随后的发展进程中,天水丝毯在中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了西域文化、佛教文化、波斯文化,并以甘青地区的地方特色为起点,在工艺和图案制作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
  天水丝毯,采用独特的手工八字形打结栽绒工艺,也叫“八字扣工艺”,前位和后位的线互相交叉,形成八字形结构,这种独特工艺让天水在历史上,成为我国主要的丝毯制作中心之一。从汉唐到明清,天水丝毯匠人在八字形打结栽绒工艺基础上,创新应用剪刀片剪丝绒图案,通过片剪工艺处理,使丝毯图案首次从平面走向立体,呈现出浮雕般的艺术效果。至此,天水丝毯的独特制作技艺基本定型。
  天水丝毯,被誉为“软黄金上的雕刻”,这一美誉的背后,是令人惊叹的复杂工艺。采用优质桑绢丝或柞绢丝为主料,整个制作过程包含图案设计、绘制、配线,织毯、平毯、剪花、整理等21道工序,全部手工操作。编织一幅丝毯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匠人常常花费数月甚至数年时间,才能完成一件作品。2014年,这项凝聚无数匠心的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天水丝毯的工艺精度以“道数”来衡量,即每平方英尺的经纬线数量,200道以上工艺必须采用桑蚕丝,而设计人员已研发出400道超薄型水洗丝毯等新产品。一幅丝毯有时需要选用100多种色丝,经过混合匹配后,能达到400—500种不同的混合丝,最多的甚至可达上千种。这种精细工艺,使天水丝毯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编织时工匠按照工艺道数和图案设计要求,织出不同厚度,再通过片剪雕刻工艺突出毯面主要纹样,形成浮雕般的立体效果。
  天水丝毯的图案,是东方美学的集大成者,从我国古代青铜器、雕刻、壁画、绘画、书法中汲取营养,经过数代匠人的努力,形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手工艺术品。每一幅丝毯,可以说都是一部微缩的文化史。
  天水丝毯精美典雅、富丽堂皇,毯面光泽明亮、柔软耐磨,并有吸音、防潮、保暖、防蛀、绿色环保等特点,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远销海外盛极一时。
  如今,天水丝毯的传承人,正以实际行动守护这份文化遗产,培养年轻匠人,走进校园,让青少年感受非遗的魅力,通过电商平台,让天水丝毯走向世界。
  天水丝毯,是丝绸之路上的传奇,是匠心的结晶,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愿这项千年技艺,在新的时代继续绽放光彩。
             (文宣)
非 遗
天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