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 版:日报二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力行无顾是豪雄

——评《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之曾巩

天水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8月23日    来源:天水日报


  大型文化季播节目《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在央视众多传统文化类节目中能够脱颖而出,让本就枯燥的传记式讲述抑或演绎有了夺人心魄的魅力,不得不说它的成功得益于其独特的视角呈现、丰富的细节表达和鲜活而干净的技术创新。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着眼于彪炳千秋的“八大家”,不仅对八位宗师的一生进行了新时代的回望与审视,更是还原了那个经典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百姓繁驳的日常生活,或者说是因着展现了这些文人大家笔下的唐风宋韵,传记里的人物才跃出荧屏走近了观众,也让节目的文化内核显得更深、更硬、更多元。
  对于文化节目来说,如果没有内容的新颖或者说叙述的创新,那么节目的文学质感就会薄弱许多。在《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里,无论是林立的店肆、人流如织的大唐东西市,还是灯火通明、人声鼎沸的北宋街市,都在XR技术营造的拟真画面中尽显一代帝国的万千气象。还是主持人引领的探访团,还是沉浸式实景演绎,还是电影化拍摄,还是XR创新呈现,还是一如既往的穿越,但这些形式的创新性延续因为有了鲜活的思想、艺术特征和新颖的技术诠释,使得每一期节目都各不相同且个性十足,共同呈现出了强烈的艺术张力和视觉吸引力。
  其中,身陷变法时代、立志以学治天下的曾巩,虽不被世人所熟悉,但从贫寒和挫折中走来的他,以普通人的努力,达到了人生不可企及的最高境界——千古醇儒,不由让人高山仰望,叹为观止。
  曾巩,能够立足于唐宋八大家,其文章既有儒学之醇正,又平静自然,还深得理学大家朱熹的推崇。他在《曾子固年序谱》中赞道,“公之文高明,自孟韩以来,作者之盛未有至于斯”,而后又写道,“读曾巩,学做人”。《宋史》对曾巩的评介,更是不吝言辞:“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矣。”
  如此大家,却耕读乡野十余载,“不求闻达于诸侯”。曾巩18岁进京赶考,落榜,23岁再考,还是落榜。父亲被诬罢官,兄长病故,家道一夜崩塌。但中落之后的曾巩,还是带着兄弟们种地、扛家计、做买卖,且始终不忘读书以求救世之功名。节目以《南轩记》《墨池记》为依托,碎片化呈现了他人生最困苦的历程。面对世人的冷眼,他心志坚定,“若子之拙,岂能易而志彼哉”;面对生活的困窘,他“广其学而坚其守”;面对无尽的长夜,他“吾之所学者虽博,而所守者可谓简”。节目还原了今天宗师故乡南丰的宣纸、蜜橘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还有儿童口中“落榜的燕子”、私塾环境等细节呈现,镜头简约至极、精致至极,叙述平静而不拙,让千古醇儒深厚而不俗。
  正是有了这样的坚守,39岁时,也就是嘉祐二年的龙虎榜上,再次赴考的曾巩和众兄弟们共同成就了“一门六进士”的传奇,一时间朝野轰动。
  就这样,我们看到了曾巩最大的人生秘密,其实不是他不世的文采、不是他后来的官声政绩,而是他在低谷时的坚韧心态,在高光时的怡然不骄。古人云:“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曾巩用自己不凡的人生,写就了一个如此鲜活的样本。
  节目的再次穿越,是在51岁时曾巩自请离京,开始长达12年的外放生涯。当时曾巩已官至馆阁校勘,但他不满同样是“八大家”、同样是老乡的王安石的大规模变法改革,劝说无果后不得不幽幽远离,虽然王安石对他的文章赞赏不已,“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虽然王安石和他是亲戚。告别是在星夜进行的,一盏青灯,苦冷凄楚。门里门外,竟成两个世界,谁也不肯跨前一步。
  “知者尚复然,悠悠谁可语”,诗情里的孤苦、无奈只有隔门相向的两人知晓。“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举世不知何足怪,力行无顾是豪雄。”从此,两位宗师只能在诗文间表述无法完结的缺憾了。
  这样的诗词细节,有氛围,有情境,更有文化的内涵。唏嘘之余,也让我们走进了大师不为人知的内心深处。而这种以史为基的表述,更是让时间的有序传承中,展现出了宗师立体、动人的艺术形象。
  宗师遥远的历史不仅蕴藏在宏大的叙事中,更体现在微小的细节处。比如离京之后,曾巩在济南的政声。那是1073年的齐州,也就是今天的济南。在这里,欺诈成俗,多有狱讼。曾巩来后,在北水门修筑石墙,调控水位,根除水患;在州内剿灭“霸王社”,实行保甲法;疏通大明湖,清理趵突泉。民生民计,成了曾巩离京12年来在齐州、襄州、洪州、福州、亳州等地任知州时最大的关切。于是,今天的我们才有幸读到了“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城南》)“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咏柳》)“人在画船犹未睡,满堤明月一溪潮。”(《夜出过利涉门》)这样或闲散、或抒情、或感慨的精美诗句。
  智媒时代,技术的更新正在不断重塑着视听语言和传播媒介,让惯常的文化节目形式突破了以往单向传播的局限。沉浸式的观看体验,让观众可以更深入地领会节目的深层含义,如结尾中曾巩与王安石在江宁船上的相遇相见,既有实景拍摄,又通过XR技术实现了场景复原,而空间的转换更是毫无痕迹地展现了“曾王友谊,江河为证”的悲壮景象。如此表达,既有助于观众产生与宗师、历史空间与现实空间的深度链接,也探索了智媒时代文化节目创新表达的另一种可能。
  一位宗师,就是一幅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更是一组流芳百世的文学经典。曾巩之醇,有其厚,在于节目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文化普及、传承和发扬,激活观众的文化记忆;也有其新,新颖的技术注入到属于我们的新时代里,给人一种与时同行的向上感。
  宗师的故事并未结束,就像历史奔流的长河,让瞬间与永恒共存。我们不得不感叹,宗师的人生华彩而短暂,但只有作品恒久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