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 版:日报二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天水抗日名将邓宝珊

支撑北线护边区 赤诚丹心卫家国

天水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8月25日    来源:天水日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王琴 马仓仓 实习生马千惠

  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史上,有一位从天水走出的爱国将领,以民族大义为己任,坚守北线抗日前线,与中国共产党携手守护陕甘宁边区,为抗战胜利立下不朽功勋。他,就是被毛泽东主席盛赞“支撑北线,保护边区,为德之大,更不敢忘”的邓宝珊将军。
  邓宝珊的爱国情怀,早在青年时期便已深深扎根。1894年,他生于天水一个贫寒家庭,14岁投军伊犁,16岁加入同盟会。从辛亥革命时期参与新疆伊犁起义,到民国年间投身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他始终站在民主革命的前列。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他当即积极拥护“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主张,不顾艰险在晋冀鲁等地奔走呼吁,为凝聚抗日力量四处奔波。西安事变爆发后,他坚定支持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的八项主张,以实际行动助力事变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添砖加瓦。
  1937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关键阶段,邓宝珊受命驻防榆林。彼时的榆林,地处陕甘宁边区毗邻地带,周边军事政治力量错综复杂,既是日军觊觎的战略要地,也是国民党顽固派企图封锁边区的“前沿阵地”。面对双重压力,邓宝珊始终以抗战大局为重,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他深知陕甘宁边区是抗日重要根据地,不顾国民党多次制造反共摩擦、封锁边区的指令,亲自指示所属部队维护边区到榆林的交通安全,全力保护往来人员与物资顺利出入,为边区打破封锁、获取补给开辟了关键通道。
  在镇守榆林的十多年里,邓宝珊成为陕甘宁边区的“守护者”。他主动与中国共产党保持睦邻友好关系,以团结抗战为最高原则,一次次化解国共之间的摩擦危机,有效削弱了国民党对边区的封锁力度。正是他的坚守与支持,让八路军得以解除北线后顾之忧,放心派遣主力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抗日武装力量,在华北、华中战场开展灵活的对日作战。他的付出,不仅守护了边区的安全稳定,更间接支援了全国抗战局势,成为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1944年12月,毛泽东在给邓宝珊的信中写道:“去年时局转换,先生尽了大力,我们不会忘记。八年抗战,先生支撑北线,保护边区,为德之大,更不敢忘。”这短短数语,饱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对邓宝珊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
  烽火岁月里,邓宝珊与家人聚少离多,而日军的轰炸更给了他沉重一击。1941年6月,日本飞机轰炸兰州,邓宝珊的夫人崔锦琴及子女一家四口,在一天之内同时葬身瓦砾之下。当时,邓宝珊正在榆林驻防,正值抗击日军的关键时期,他未能赶回去见家人最后一面。悲痛之下,他将自己关进榆林桃林山庄的办公室,几天几夜水米不进,这份家国难两全的遗憾,伴随了他一生。
  戎马一生的邓宝珊曾感慨:“我是甲午战争那一年出生的,可以说是生于忧患,也是饱经忧患,现在,我能够亲眼看到新中国屹立于世界,中华民族再也不用受帝国主义凌辱,这是我一生最大的欣慰和自豪。”他在抗日战争中展现出的民族大义、团结精神与担当精神,是烽火岁月的珍贵记忆,更是激励当代中华儿女传承红色基因、守护民族尊严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