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日版三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文明花开满庭芳

——秦州区太京镇李家台子村创建全国文明村的实践密码

天水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8月26日    来源:天水日报

   秦蓉
  李家台子村坐落于秦州区太京镇,这里山川秀美、民风淳朴。近年来,李家台子村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改善人居环境、培育文明乡风、创新基层治理等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荣获“省级文明村”“全国文明村”等荣誉称号,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典范。
党建引领 夯实创建基础
  推行“党建+文明创建”模式,设立党员示范岗,充分发挥党员在文明创建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环境整治工作中,党员带头清理村内垃圾、整治卫生死角;在矛盾调解工作中,党员主动深入群众,了解矛盾根源,积极化解纠纷;在志愿服务工作中,党员积极参与关爱孤寡老人、帮扶困难家庭等活动,用实际行动为群众树立榜样。
  建立“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搭建起民主决策的平台。“村民议事会”定期组织村民代表共同商讨村庄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建设等事项,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和建议,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红白理事会”则制订了红白事办理的标准和流程,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破除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推动形成文明新风尚。
  通过一系列党建引领举措,李家台子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提升。村“两委”班子与村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群众对村党组织的满意度达95%以上。
产业支撑 增强发展动力
  在产业发展上,李家台子村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经过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推广“樱桃+苹果”套种模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出。为确保种植模式的成功实施,村里邀请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开展技术培训,为村民传授种植、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建成了500亩高标准果园,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种植。
  2024年,李家台子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6万元,较往年实现了大幅增长;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特色产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还带动了20户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同时,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为村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环境整治 打造宜居乡村
  在环境整治方面,李家台子村大力实施“三清三改”工程,即清垃圾、清污水、清违建,改厕、改路、改风貌。村里成立了专门的环境整治工作小组,定期对村内垃圾进行清理,建立了垃圾集中收集和清运制度,确保垃圾日产日清。针对污水排放问题,铺设了污水管网,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实现了污水的集中处理和达标排放。同时,对村内的违法建筑进行全面排查和拆除,规范村庄建设秩序。
  经过环境整治,李家台子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村庄环境更加整洁、优美、宜居。凭借出色的环境整治成果,吸引了周边村庄纷纷前来参观学习,成了乡村环境整治的样板村。
文化浸润 培育文明乡风
  为培育文明乡风,李家台子村十分注重文化建设。设立“道德讲堂”,定期邀请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开展宣讲活动,讲述他们的感人故事,传播正能量,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积极开展“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活动,通过村民推荐、民主评议等方式,评选出一批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的先进典型,并对他们进行表彰奖励,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尚。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方面,组建了秧歌队,在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期间为村民表演精彩的秧歌节目,增添节日氛围。村里还制定了村规民约,对村民的行为规范、环境卫生、邻里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反对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破除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引导村民树立文明新风。村里先后涌现出“文明家庭”8户,他们成了村民学习的榜样,带动了更多家庭注重家庭文明建设。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文明意识和道德水平显著提高,村庄的文明氛围日益浓厚。2020年,李家台子村入选“全国文明村”,这一荣誉进一步彰显了其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的突出成绩。
治理创新 促进和谐稳定
  在基层治理方面,李家台子村推行“网格化+积分制”管理模式,将全村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专门网格员,负责网格内的环境卫生、安全隐患排查、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建立积分考核制度,将村民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志愿服务、遵守村规民约等情况纳入积分考核范围,村民通过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获得积分,积分可以在村里的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村民参与村庄治理的积极性。
  通过治理创新,李家台子村的基层治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连续5年无重大信访事件发生,村民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李家台子村立足自身实际,以文明创建为重要载体,将产业发展、环境整治、文化培育和基层治理有机结合,统筹推进,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村情的乡村振兴特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