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抗日星火抵御外侮
天水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9月05日 来源:天水日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蔚军平
抗日烽火以燎原之势燃遍神州大地。偏居西北一隅的天水虽地处黄土高原腹地,与硝烟弥漫的前线有所相隔,却以文化为武器,播撒抗日星火抵御外侮,在烽烟中进入历史视野,在陇原大地上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救亡图存壮歌。
在天水市档案馆出版的书籍《无法忘却的记忆》中记载,1939年4月,中共甘谷县委在陇右地区秘密成立。以薛天鹏为代表的党员同志以国立五中甘谷分校为活动基地,深刻认识到青年学生在抗战动员中的重要作用。尽管甘谷县位于西北内陆,但日军空袭的威胁和国民党的消极抗战政策已引发当地民众的强烈不满。县委敏锐地察觉到分校学生中蕴藏着高涨的求知热情和爱国情怀,于是巧妙地以“读书会”的名义,在日常学习中渗透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向革命青年和进步青年宣传马列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抗战政策,讲解社会科学常识和抗日救亡道理。
1938年,中小学教师战地服务团和西迁的部分中学到达天水,部分教师和流亡学生奔赴天水各县小学任教,大力提倡讲练结合,注重学生技能训练,并自制教具,编写教材,推广直观性教学方法,新的革命思想也随之传播。学生积极开展救亡运动,学生讲演、办墙报,组织读书会、传唱抗日歌曲、演出抗日节目、书写抗日标语等,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天水县东泉镇的战区教师第七服务团小学教师编写《天水三字经》作为乡土教材,在教室悬挂马克思、列宁画像,教师中传阅进步刊物,校园文化一派生机和繁荣。
这里的知识分子执笔如刀,用犀利的文字刺破黑暗;文艺青年引吭高歌,以激昂的旋律唤醒民众;莘莘学子奔走呼号,将抗日救国的火种播撒在田间地头。从城市到乡村,从学校到市集,用文化的力量构筑起抵御外侮的精神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