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日报三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地方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天水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9月05日    来源:天水日报
  □江可佳 孙丽君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吉林市,一座拥有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北国江城,在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时刻,其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为积极回应国家关于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的倡议,吉林市地方院校积极探索将本市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对于深入挖掘和传承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增强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历史使命感,具有极为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吉林市红色文化资源概述
  红色文化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教学资源和素材,深入挖掘其教育价值,探索其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融合的新途径,首先要系统梳理出吉林市红色文化资源,深刻理解其独特属性,并进一步剖析其内涵及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为探索如何将吉林市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驻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打下坚实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曾带给吉林深重的创伤,吉林人民不屈不挠地奋起抵抗,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红色资源,包括抗联遗址、英雄事迹等,有位于吉林桦甸市的东北抗联蒿子湖密营遗址(原杨靖宇密营遗址);有位于吉林龙潭区的代王砬子抗日义勇军密营遗址;有位于吉林蛟河市的拉新战斗遗址和蛟河市革命烈士陵园;有位于吉林磐石市的磐石抗日斗争纪念馆和磐石市革命烈士陵园;有位于吉林市丰满区的丰满水电博物馆和劳工纪念馆;有位于吉林北山的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园(魏拯民),以及位于吉林舒兰市的舒兰新安乡老黑沟惨案遗址等等。吉林这座城市,不仅有着大量革命遗址、先烈事迹、纪念遗迹,还蕴含着大量时代精神类红色文化资源,如吉化精神、龙舟精神等。
  吉林市红色文化资源凝结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动力,具有宝贵的育人价值,将其融入职业院校思政教育课堂能够进一步促进理想信念教育焕发新生机。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把握吉林市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容及其育人功能,对提升当地职业院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成效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二、吉林市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地方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构建
  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鲜明的底色。吉林市具有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要将其利用好,让冰冷的文物、遗迹遗址“活”起来,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特色资源,增强思政课的育人效果。
  (一)构建“校内外协同推进”机制
  首先,加强校内外合作平台的搭建。通过构建稳定的校内外合作机制,促进驻吉院校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红色文化遗址管理机构等多方主体的深入合作。为吉林市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提供有力支持,也为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的实践基地和教学资源。
  其次,优化资源整合流程。针对吉林市红色文化资源分布零散等问题,建立科学的整合机制,确保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高效利用。同时,加强与课程体系的衔接,根据思政教育的实际需求,合理规划和配置红色文化资源,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的。
  最后,强化资源使用评估与反馈机制。对校内外协同机制的运行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鼓励师生积极参与评估过程,收集意见和建议,为协同机制的持续优化提供有力支持,推动校内外各方主体的深入合作与资源共享,实现吉林市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政教育中的有效利用和创新发展。
  (二)创新“三点联动”教育模式(虚实结合)
  1.“事迹融入理论”:红色文化与课程内容的深度耦合
  通过深入挖掘吉林市红色文化资源中的英雄事迹和革命故事,将其与思政课程的理论内容紧密结合。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具体案例,如桦甸红石砬子抗联英雄的事迹、魏拯民事迹等,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通过熟悉的遗迹直观地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和价值。这种耦合方式不仅丰富课程内容,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使思政教育更加生动、具体。
  2.“情境模拟体验”:虚拟现实技术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
  借助现代虚拟现实技术,如VR实践中心等,搭建吉林市红色文化资源的虚拟情境。学生通过佩戴VR设备,通过身临其境的方式,情景式体验革命历史场景,如参观抗日联军密营遗址、参与历史事件的重演等。进一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红色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内涵,增强对革命精神的理解和感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
  3.“社会实践拓展”:校内外红色文化资源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
  加强与吉林市红色文化遗址、纪念馆等单位的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定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北山烈士陵园、丰满劳工纪念馆等红色文化遗址,参与红色文化宣讲等。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增强对革命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同时,社会实践活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红色文化资源的系统性整合策略
  第一,为实现吉林市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的深度融合,需要从资源分类开发与教学适配性分析入手,明确各类红色文化资源的教学价值和适用场景。具体而言,可以根据吉林市红色文化资源的类型、特点以及教学需求,将其细分为历史遗址类、英雄事迹类、革命精神类等,进而针对不同类别的资源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活动形式。
  第二,在资源分类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分析教学适配性,即如何将吉林市红色文化资源有效地融入思政课程,使其与课程内容相辅相成。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点,将吉林市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程的理论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第三,在系统性整合策略的实施过程中,应注重红色文化资源的动态更新与维护。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吉林市红色文化资源也会不断产生新的内涵和价值。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资源更新机制,确保红色文化资源能够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其鲜活性和时代感。这要求驻吉院校关注红色文化资源的最新动态,及时将其纳入教学体系中,使思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多元。
  综上,吉林市红色文化资源的系统性整合策略对于提升地方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明确资源分类、分析教学适配性、加大融合力度、拓宽来源渠道、深入挖掘内涵价值以及加强动态更新与维护等措施,可以将吉林市红色文化资源有效地融入思政课程体系中,为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革命情怀的新时代青年贡献力量。
  (江可佳系吉林医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综合办主任、讲师;孙丽君系吉林医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本文系2025年,吉林市社科联课题“吉林市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2508);2024年,吉林省职业教育科研重点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职业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2024XHZ034);吉林医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研究专项立项课题“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KY2023SZ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