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路径探究
天水日报
作者:郭天梅
新闻 时间:2025年09月05日 来源:天水日报
□郭天梅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阵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路径。
一、构建课程体系
高校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课程设置,开设关于民间文学等主题的通识类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让大学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相关技能。课程内容的设计注重融入地域特色,教师结合所在地周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去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让大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情感上的共鸣;课程内容的设计也要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比如教师讲解传统刺绣技艺时,在介绍其针法、图案寓意的基础上,师生探讨如何将刺绣元素融入现代服装设计。此外,高校可以建立动态化的课程评估机制。通过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专家评课、定期收集大学生反馈等方式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高校还可以与校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合作,开发线上课程资源,如录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教学视频,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线学习平台。
二、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中起连接作用,能让大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理解。高校可以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坊”之类的体验活动,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走进校园。通过现场教学与示范,让大学生了解并掌握扎染、剪纸等技艺。在此基础上,还可以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将大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成果,如手工作品等进行展示,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展示活动结束后组织分享会,大学生畅谈在实践过程遇到的困难与收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与大学生研讨传承的难点与创新方向;高校可以支持成立手工艺社团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关的大学生社团,每个社团对接一个或者两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定期对社团成员进行培训,开展技艺训练等活动,形成长效传承机制。高校还可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活动,让大学生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三、加深数字化建设
数字化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手段。高校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存储和传承。例如,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按照传统技艺等类别收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但不限于相关资料、图片、视频;设置关键词检索等功能,为大学生提供便捷的查询和学习渠道。同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定期补充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料,确保资源的时效性。高校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等技术,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存场景,打造沉浸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平台,让大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此外,高校可以通过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范围,提高传承效果。比如可以在短视频平台开设视频号,由大学生团队负责运营,定期发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视频,还可以利用直播技术打造“云端非物质文化遗产课堂”,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线上授课,大学生可以实时提问、弹幕互动,打破空间的限制。在直播结束后,将精彩内容进行剪辑,上传至平台供大学生快速了解直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需要各方的协同努力。通过构建课程体系、开展实践活动、加深数字化建设的路径,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效果,使更多大学生深入了解并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蚌埠学院文学与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