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日版三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把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天水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9月12日    来源:天水日报
  □刘坤 王晨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华民族法治文明的智慧结晶,是我们在法治中国建设征程中汲取不竭力量的精神源泉。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充分挖掘和运用其蕴含的丰富育人价值,引导青年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法系的独特魅力,在传承法治文脉中坚定法治自信,在弘扬法治精神中强化使命担当,努力成长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法系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们传承。”“要注意研究我国古代法制传统和成败得失,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职责。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系统融入思政课教学,深入阐释其时代价值,是弘扬中华法治文明、坚定文化自信、培育法治素养的必然要求,为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和合格公民奠定坚实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坚定法治自信,筑牢社会主义法治信仰根基。中华法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的治理智慧,“礼法结合”“息讼止争”的社会追求,“援法断罪”“罚当其罪”的公正理念,“天下无讼”“以和为贵”的价值取向。这些理念是中华法治文明的独特标识,是区别于其他法系的显著特征,为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滋养。思政课教学通过系统梳理中华法系的演进历程,阐释《唐律疏议》《大明律》等代表性法典的精髓,讲述包拯、海瑞等古代清官廉吏秉公执法的故事,能够帮助青年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法治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文化根基性,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认同。在当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背景下,面对西方中心主义法治观的冲击,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前沿阵地,更需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这一本土资源构建法治话语体系,引导青年学生从自身法治传统中汲取自信,在复杂思潮中保持清醒,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培育规则意识,涵养崇德尚法的公民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历来强调法律与道德的相辅相成,注重通过教化引导人心向善、预防犯罪。如“出礼入刑”体现了道德规范与法律制裁的衔接,“亲亲相隐”反映了对基本人伦的尊重与维护,“矜老恤幼”彰显了司法中的人道关怀。将这些文化精华融入思政课,特别是《思想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中,能够引导青年学生理解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领悟法律不仅是外在的强制规范,更是内在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通过学习古代“乡约”“族规”等基层自治规范中体现的契约精神和诚信观念,有助于培养青年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使其自觉将尊崇法治、遵守规则内化为道德修养,外化为行为习惯,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法治素养的新时代公民。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贡献东方智慧,拓展全球法治文明视野。中华法系作为世界主要法系之一,其处理复杂社会关系、追求和谐稳定的治理经验,蕴含着解决当代全球性治理难题的东方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和合”“大同”的思想,“以和为贵”“化干戈为玉帛”的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度契合。思政课教学在融入传统法律文化时,应超越简单的历史回顾,注重与现代法治理念和国际法治议题相结合。通过探讨中华法系中“无讼”理想对当代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启示,“礼法共治”对平衡秩序与自由的参考意义,以及“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环境法治的潜在价值,能够帮助青年学生认识到中国法治文化对丰富人类法治文明的独特贡献。这不仅是对历史的传承,更是面向未来的对话,有助于培养青年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文明互鉴意识,理解中国法治智慧在全球治理中的可能角色,为参与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法治秩序储备兼具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人才。
  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是一项立足文化根脉、面向时代需求的育人工程。其核心价值在于搭建起连接历史法治智慧与当代法治实践的桥梁,培育具备坚定法治信仰、深厚家国情怀和广阔国际视野的时代新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精髓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引导青年学生在感悟法治历史中增强自信,在传承法治精神中砥砺品格,在贡献法治智慧中开阔胸襟,必将激励他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法治建设的伟大征程中挺膺担当,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华章。
  (作者刘坤系中国法学会《中国法律年鉴》社;王晨系沈阳医学院;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育人体系研究》(编号:2024JZD0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