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脉焕新彩
——天水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综述□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徐媛
天水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9月13日 来源:天水日报
初秋的天水,古韵悠长。麦积山石窟的“东方微笑”历经千年风雨依旧温润,伏羲庙的古柏诉说着人文始祖的智慧,大地湾遗址的陶片承载着史前文明的密码……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考察伏羲庙与麦积山石窟,为这座古城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指明方向。一年来,天水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守护文化根脉为己任,在保护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守 护
筑牢文物安全“防火墙”
9月6日清晨,晨雾尚未散尽,麦积山崖壁上的第133窟已亮起头灯的光晕。修复师牟常有用棉布轻轻拂去佛龛积尘,宋代佛造像的模样展露无遗。他手中的修复刀正以0.1毫米精度填补佛坐像裂缝处,身后同事用光谱仪检测颜料成分,数据屏上跳动的曲线与洞窟外飘过的云影奇妙重叠。当第一缕阳光穿透窟顶明窗时,千年佛陀衣袂的朱砂色突然苏醒,仿佛时间在此刻完成了修复师与古代工匠的隔空对话。
作为“东方雕塑陈列馆”,麦积山石窟现存221个窟龛、3938件造像。一年来,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围绕文物安全下足“绣花功夫”:推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研究,建成土工实验、化学分析等基础实验平台,构建地层岩性、矿物颜料等样品资源库;完成8个洞窟数据采集,积累3.15TB数字资源;升级一期消防工程,打造文物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实现重点区域“人防+物防+技防”全覆盖。“我们还开展了15项文物保护工程,像给石窟穿上‘防护衣’,让这些艺术瑰宝能长久留存。”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保护研究室副主任徐博凯说。
同样忙碌的,还有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在大地湾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室里,甘肃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邵耀峰,正带领团队配合西北大学完成大地湾陶制文物表面附着微生物采集工作。“大地湾遗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保护好这里的每一件文物,就是守护我们的文明根脉。”邵耀峰介绍,研究所不仅加速修编《大地湾遗址保护规划》,拟定《大地湾遗址保护条例》,还在遗址道路增设减速带、斑马线和升降桩,保障游客安全;每季度组织安全大检查,一年开展野外巡查300多次,用脚步丈量文化遗产的安全边界。
伏羲庙内,古建修缮与设施优化同步推进。“你看,我们给检票通道装了遮阳防雨棚,还引入人脸识别系统,游客入园更便捷了。”天水市博物馆讲解员马旻指着崭新的票务设备说。过去一年,伏羲庙景区拓展参观道路80米,改造5座旅游厕所,增设智能讲解点28处、免费行李寄存柜99个,新建的游客服务中心配齐设施,让游客在感受文化魅力的同时,享受到更贴心的服务。
研 究
挖掘文化内涵“富矿”
“天水市博物馆的这件围屏石棺床,是现存保存完整、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贴金彩绘尚好的石棺床之一。它的发现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绘画艺术、民族音乐、民间习俗、服饰礼仪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7月26日,在“碑刻资料与汉晋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现场,天水师范大学教授雍继春向与会专家讲述着天水市博物馆镇馆之宝隋贴金彩绘围屏石榻。此次研讨会,由天水市博物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古史研究所联合举办,吸引了国内外数十位学者参与。
一年来,天水市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成果丰硕。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持续推进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出版《东方微笑——走进麦积山》等5部学术专著,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麦积山文书总目·索引(第一卷)》还获得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奖;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编辑出版《考古遗址里的中国·远古辉煌·大地湾》,其《大地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遗产价值评估及阐释研究》入选省级课题;天水市博物馆则忙着整理研究成果,《天水伏羲庙》《天水伏羲庙明清碑刻研究》等3本专著已进入出版社审核阶段,年底将与读者见面。
“我们还特别注重数字化研究。”天水市博物馆文物保管部副主任尹婷打开电脑,展示着伏羲庙明清碑刻的数字模型,“目前已扫描文物373件、古籍2053页,正在建设明清碑刻数字化展厅。未来,游客通过屏幕就能近距离欣赏碑刻细节,感受文字背后的历史故事”。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考古研究室副主任冯学斌团队,正专注于《麦积山石窟第74—78窟考古报告》的编写。“所里为我们搭建了很好的研究平台,不仅有学术带头人传帮带,还能参与国家级课题,这让我们有信心把麦积山文化的内涵挖得更深、讲得更透。”
传 承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同学们,大家知道伏羲‘一画开天’的故事吗?现在我们就用黏土捏出自己心中的伏羲形象。”6月1日,天水市博物馆的社教老师在研学课堂上,带领孩子们体验面塑技艺。这样的研学活动,该馆一年来开展了150多场,吸引两万余人参与。
为让文化遗产贴近大众,天水市不断创新传承方式。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打造“行经千折水——丝绸之路上的麦积奇观”等展览,在全国巡展20多场,2024年接待游客近126万人次;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开发“我来取火种”“小小考古家”等研学课程,一年开展53次研学活动,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感受史前文明;天水市博物馆推出“文博数字人”讲解视频8期、云展览3个,浏览量突破10万次,还编写《天水市伏羲文化研学课程汇编》《“文物中的天水”系列思政课程》,推动了伏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
非遗与文创的结合,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在大地博物文创市集里,“小祖宗”雪糕、考古刮刮乐、陶纹茶具等文创产品深受游客喜爱。“这些产品既保留了大地湾文化元素,又实用有趣,很多游客都会买上几件当作纪念。”文创市集工作人员介绍。天水市博物馆也组建专业团队,研发“河洛卦牌”“瑞兽冰箱贴”等25款文创产品,其中“河洛卦牌”还荣获全省十佳文旅创新产品奖,让游客能把“天水文化”带回家。
站在新的起点,天水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还有更多规划。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将继续推进《麦积山石窟保护条例》的制定,深化文物保护与文旅融合;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计划进一步探索遗址展示与乡村振兴结合的路径;天水市博物馆则紧盯伏羲庙5A级景区创建和国家卓越博物馆建设目标,加快推进新馆建设,未来将在原址打造“伏羲文化专题陈列馆”。
“今年我们还启动了伏羲祭祀礼仪标准化建设,就是想通过规范的礼仪,更好地传承始祖文化,增强大家的民族自豪感。”天水市博物馆馆长刘玉璞说,“下一步,我们要全力打造以伏羲庙为核心的始祖文化廊道,构建伏羲文化国内国际传播格局,还要联合国内外学术力量,构建伏羲文化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我们希望能让天水的文化遗产真正‘活’在当下,传向未来,让祖先的智慧和创造永励后人。”
夕阳西下,麦积山石窟的“东方微笑”在余晖中愈发温暖,伏羲庙的古柏随风摇曳,大地湾的陶片静静诉说着过往。在天水,文化遗产正以崭新的姿态,书写着传承与创新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