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 版:日报二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当青春遇上石窟,回响千年的相遇

天水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9月13日    来源:天水日报

  当丹霞群山的风拂过千年石窟的沧桑崖壁,当历史深处的回响与团队的低声探讨交织共鸣,兰州大学秦川石语实践团队的14天实践活动,在古迹与青春的对话中,完成了一次深刻的追寻。8月中旬,团队将脚步迈向武山县,在这片见证了丝绸之路文明交融的土地上,探访散落其间的中小石窟群,用青春的脚步丈量文明传承的轨迹,为区域文化遗产保护注入了一份年轻鲜活的力量。
石窟寻踪溯源流 实地勘察留真章
  实践团队首站抵达武山县博物馆,从中深刻感受到这片土地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这也为整个实践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随后,团队成员又探访了木梯寺石窟、水帘洞石窟群与禅殿寺石窟。木梯寺石窟依绝壁而建,队员们重点调研了第5窟、第7窟和第9窟,从中感悟到宋代造像的魅力与丝路多元文化交融的意义。在水帘洞石窟,面对拉梢寺里的世界第一摩崖浮雕大佛,队员们不仅惊叹其艺术价值,更在讲解中读懂其背后的北周历史文化。他们用相机记录这些文物现在的面貌,那些崖面凿龛、浮雕、悬塑虽经岁月冲刷,却仍可窥见曾经的模样。
  此次调研,让实践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唯有亲临崖壁之下,方能真切感受石窟艺术的震撼。仰望摩崖大佛的含笑垂眸,可直观体会造像与丹霞崖壁共生的磅礴气势。也更明晰守护中小石窟,唯有以实地调研为基,以持续行动为盾,才能让千年崖壁上的文明印记,在时光长河中永续光芒。
探访石窟守护人 石窟保护青年行
  在完成对武山县中小石窟群的基础调研后,实践团队成员并未停下脚步。为更深入触摸石窟文化的温度、探寻保护工作的核心困境,大家以“石窟文化传承与活化保护”为核心,精心设计了涵盖守护历程、文化认知、文物保护等维度的访谈提纲,并先后走进木梯寺、水帘洞、禅殿寺,与坚守在这里的石窟守护人、文保负责人,展开了一场跨越时光的深度对话。
  那些藏在岁月里的坚守故事,如同崖壁上未被风化的壁画细节,在受访者娓娓道来的叙述中,逐渐清晰、动人。他们“以山为邻,以佛为伴”,即使条件恶劣、物资匮乏,仍然日复一日坚守在这里。在时光的长河中,石窟文明如星璀璨,也如沙脆弱,而石窟守护人,便是这漫长光阴中最坚定的守望者。不论是木梯寺石窟守护人在观察石窟时的独到见解,还是禅殿寺守护者保护石窟生态环境时的执着,他们言语之中蕴含的真情让大家动容,也更让团队成员明白中小石窟的价值。
问卷深耕挖需求 倾听众声助文保
  聚焦中小石窟公众认知与保护参与度的薄弱环节,实践团队成员以水帘洞石窟为调研核心,开展了针对性问卷调研活动。结合石窟游客群体特征,团队成员精准设计了三类问卷,分别面向青少年、家长、大学生,内容涵盖中小石窟认知程度、保护建议、文旅需求等维度,既关注不同群体对石窟文化的了解深度,也聚焦其对文物保护的参与意愿。针对青少年群体,队员们通过趣味提问辅助填写,引导其分享对石窟壁画、造像的直观感受;对家长与大学生群体,则深入交流中小石窟保护与文旅开发的平衡之道,并同步收集线上问卷以扩大样本范围。调研共收集100多份有效问卷,数据清晰呈现不同群体的认知差异,其中青少年更关注石窟艺术的视觉魅力,家长重视保护宣传的普及性,大学生则聚焦数字化保护等创新方式。
  此次武山之行,早已超越了一次普通的文化调研,它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一次关于守护与传承的深刻修行。通过调研,实践团队了解了武山县中小石窟的文物保护现状,提出了具有实践价值的保护和宣传建议。而比这些有形成果更珍贵的,是那些闪烁在守护人目光中的执着,是他们在讲述每一尊造像、每一幅壁画时声音里藏不住的深情。他们以一生守一窟的坚持,让实践团队成员真正理解了何谓文化的重量、何谓传承的温度。也正是这份触动,让队员们不再将自己视为文明的旁观者,而是主动成为接棒者——用当代的视角解读古老的艺术,以创新的手段传播永恒的价值。
            (秦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