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旭辉与民间泥塑
天水日报
作者:祝贺
新闻 时间:2025年09月13日 来源:天水日报

□ 祝贺
传说,人类是由伏羲、女娲抟土造人而来的,而天水正是“羲皇故里”。在这片孕育了华夏文明的大地上,黄土用它独特的价值延续着另一种生命,这就是——泥塑。在天水,就有这样一位赋予泥土生命的奇人,他便是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天水泥塑制作技艺”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旭辉。
见到赵旭辉时,他正坐在西关古城“天水赵氏泥人”工作室内的小木凳上侧脸低头,神情专注地捏泥人。50多岁的他穿着朴素,其貌不扬,让人很难将他与艺术联系起来,这或许就是黄土地的拙朴在他身上最直接的体现吧。
赵旭辉热情地请笔者落座,然后我们攀谈起来,感觉他是个随和的人。
泥塑的工序,包括选土、和泥、构思、捏制。秋天,赵旭辉会选用玉泉镇暖和湾村具有黏性的红土,掺入太京镇窝驼村的白斑土,进行和泥。为避免干硬裂纹,还要按比例加进棉花。再经过冬季卧泥,次年开春解冻,分块加水保湿,就能取用了。
捏泥人之前首先要构思,这就要体验生活,熟悉和题材有关的所有细节和情节,再将人物分解成头、腿、脚、身子、胳膊、手等,其中脚部决定重心,头部则最难捏。赵旭辉微笑着说,人物泥塑难在把握神态,掌握这活计非一日之功,要经过长期练习,尽量用手捏,自制工具只当作辅助。
赵旭辉的民间人物泥塑,多取材于一辈子和泥土相生相伴的农村老大爷、老婆婆、农民工和戴红领巾的小学生等寻常百姓。眼前的一张小桌上,前一晚塑的泥人已有几分硬气,他小心翼翼地将泥人握在手中,拿起刻刀,娴熟地雕刻头发、眉梢、脸庞及服饰装扮。约莫一盏茶的时间,一个满脸布满皱纹,露着仅剩一颗门牙的老婆婆,便在他手中似乎有了呼吸,有了心跳……
天水泥塑有着一千多年历史,麦积山石窟亦是中国历代泥塑保存较完整的地方。新中国成立以前,有很多泥塑艺人均为庙宇塑像或捏制民俗制品,后来大多中断,只有少数人坚持了下来。尤其是秦州区杨家寺及周边秦岭、牡丹等地泥塑艺人较多,影响深远。而赵旭辉的故乡,就在杨家寺。
早年间,赵旭辉跟随天水著名雕塑家马纵学艺。在陕西为庙宇彩塑时,他爱上了民俗泥塑,下决心终身从艺。后来,他创作的天水民俗泥塑作品,在玉泉观庙会上引来很多人围观抢购。时至今日,想起当时的场景,他依旧兴奋不已。
除过旅游旺季,赵旭辉还通过自己的手艺,去陕西等地干些泥塑的活计补贴家用。曾经有不少外地企业聘请他去工作,但他却始终离不开天水,因为这里养育了他和他的艺术,他要把泥塑艺术留在家乡,才觉得问心无愧。
传统手工技艺具有唯一性,不能用工业化复制生产,赵旭辉有点担心,靠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进展缓慢,学会了又挣不了大钱,所以也没人学。他期待相关部门能够扶持创办泥塑工艺厂,保护传承这门技艺。他还想用自己下半生的时间,用心打造反映地方民俗文化的系列泥塑作品,以后无偿捐赠给国家。
古朴时尚的天水古城,火锅店、奶茶店、酒吧、书吧、罐罐茶店相继进驻,日渐兴旺。赵旭辉的工作室,在古色古香的古街,更是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成为宣传天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名片。
临别时,赵旭辉微笑着挥手告别,他的手灵动地在半空挥舞。此时此刻,笔者仿佛望见,他正在用勤劳的双手,与故乡的泥土相依相伴,快乐起舞。
非 遗
天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