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日报三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琴瑟在御 莫不静好

——天水市博物馆馆藏古琴赏析

天水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9月13日    来源:天水日报


  ■ 明代连珠式古琴 市博物馆馆藏
  ■ 明代仲尼式古琴 市博物馆馆藏
  中国素称“礼乐之邦”,而“乐”之所载,以“琴”为先。《说文》曰:“琴,禁也。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所以从一开始,这悠扬苍郁的琴声就承担着教化人心的特异功能。
  古人文事有“琴、棋、书、画”,以“琴”为首,足见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琴者,天地之正音,得其材可以合天地之正器;得其人可以合天地之正道,得其律可以合天地之正音。故伏羲制琴以象天地阴阳之数,而合神明之德,是谓正音”,这便是中国文化中的琴论。后世先贤不断地强化这种理论,嵇康《琴赋》云:“(琴能)感天地以致和。”范仲淹在《与唐处士书》中言:“盖闻圣人之作琴也,鼓天地之和而和天下。琴之道大乎哉。”由此可见,琴在古代文人眼中早已超越了乐器本身,将其与天地、与大道结合在了一起,可谓“圣人之器”。
  伏羲斫琴上观象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削桐为琴,绳丝为弦,琴面圆穹,琴底方整,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神农氏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后文王增一弦,武王增一弦,曰少宫、少商,成“文武七弦琴”。
  “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与古琴对话,聆听文物的声音,感受穿越千年的智慧。
  目前,天水市博物馆共藏有古琴两张,经专家鉴定为馆藏三级文物。
  连珠式古琴,明代,通长117厘米,隐间109.3厘米,额宽18.2厘米,肩宽17.8厘米,尾宽13.5厘米,厚5.5厘米,是市博物馆馆藏三级文物。“连珠式”古琴的项腰各作三个连续半月形弯入,据云“连珠式”系隋逸士李疑所创作。此琴以桐木所制,髹黑漆,上有七弦和蚌徽。木质琴轸,轸足缺一。琴底龙池、凤沼二孔为圆形,花形木雁足。琴项阴刻“连珠”二字,龙池下方长方形篆书四字“万壑松风”。龙池纳音内一周,小楷书写“为滨”“震馀”“手栽”“鼐臣”八字。
  大部分古琴的琴名位于琴器背面、龙池与轸池之间、琴项部附近的区域,亦有位于龙池与雁足之间或琴器正面琴额者。“琴名”一般以二到四字文词为书法铭刻内容,偶见以篆刻印章为表现形式。据此推断,琴项“连珠”为琴式,池下“万壑松风”则为琴名。
  仲尼式古琴,明代,通长119厘米,隐间110厘米,额宽18.5厘米,肩宽17厘米,尾宽13.6厘米,厚5厘米,是市博物馆馆藏三级文物。桐木斫制,黑漆、蚌徽。长方池沼,红木轸足,枣木焦尾。
  唐薛易简《琴诀》有云:“琴之为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思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