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
宋元四门寨城址
天水日报
作者:武普君
新闻 时间:2025年09月13日 来源:天水日报
□ 武普君
四门寨是北宋时期渭水上游的一处重要关隘堡寨,武山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依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初,张佶至秦州拓地,立四门寨,据大洛门,而不以恩信待蕃部,由是戎人蓄忿,屡来钞夺”和《宋史·张佶传》载“会秦州李濬暴卒,上语近臣曰:‘天水边要,宜速得人。’马知节称佶可任,上然之,遂改左骐骥使,就命知秦州。至州,置四门砦(寨),开拓疆境,边部颇怨”及明万历《宁远县志》载“四门寨城,在县东南四十里”这三条史料线索,以及文史爱好者汪先生提供的线索,在今四门镇一带展开细致调查,于武山县四门镇三衙村东北约300米处发现一座堡寨遗存。该城址长约110米,宽约70米,总面积约7700平方米,且堡寨内有宋代文化遗迹,其地处大南河与西河交汇的二级台地上,靠山面水,视野开阔,是扼守河谷的要冲地带。
经邀请专家组现场调查判定,该堡寨遗址应为宋元时期四门寨城址所在。四门寨城址现存人工夯筑的台基与墙体遗迹,残存夯土最高处达1.8米,夯层、夯窝风格明显,在遗址上还暴露有大量宋元时期陶瓷片。
四门镇地处黄土高原与秦岭山地的过渡地带,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陇蜀古道上的重要节点,自古便是陇右地区南下川蜀的必经之地。相传,东汉末年名将“白马将军”庞德就出生于此地,元代陇右王汪世显三世孙、安西王相汪唯永家族,也居住于此。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八月,“曹玮言:蕃戎之情,不可专行恩惠……初,张佶至秦州拓地,立四门寨,据大洛门,而不以恩信待蕃部,由是戎人蓄忿,屡来钞夺”。由此四门寨建立,成为扼守洛门谷把控南下要道的军事要塞,其地名一直沿用至今,已有1010年之久。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武经总要》等史料发现,大小洛门常一并出现。史料记载,小洛门为现今洛门镇所在,大洛门虽然未有明确说明位置,但从侧面记载推敲,其也应位于洛门谷内。故根据张佶“立四门寨,据大洛门”则可推断出四门寨与大小洛门应该相距不远,且能相互依托构成一整套河谷防御体系。此次发现的宋元寨城遗址从时间与地理位置上都与四门寨城相吻合,所以基本可以确定此遗址为宋元四门寨城址。
《宋史》列传第十七载“唃厮嵒率众数万大入寇,玮迎战三都谷”,此战以宋军大胜告终。《清史稿·地理志》载“三都谷位于伏羌县西”,三都谷亦可能指三水合流的谷地。《水经注·渭水》载:“渭水又东,有落门西山东流三(府)谷水注之,三川统一,东北流注于渭水。”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三府谷,后讹为三都谷”,这是三都谷的一处可能性地点。从《水经注·渭水》三府谷水流向判断,这三府谷水即今武山县的大南河,古称“落门水”“落门川”,发源于武山县南部山脉,向北在今武山县洛门镇注于渭河,据此可知三府(都)谷是指今武山大南河四门川峪段。这与本次普查发现的宋元堡寨遗址位置相互印证吻合,说明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的三都谷大战便发生在此地,此时四门寨刚刚建立。这次战役的胜利,印证了建立四门寨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出北宋政府对大南河流域乃至整个秦凤路控制的再一次加强。
在古代,本区因其扼守南北交通咽喉的战略位置,素有秦陇锁钥之誉,长期作为中原王朝经略西域的重要门户和军事要塞。此次宋元四门寨城址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本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内涵,更以其独特的军事防御体系和多元文化特征,为探究我国西北地区民族迁徙、文化交流与融合进程,提供了极具学术价值的实物佐证。这一发现,也对完善陇右地区历史地理研究和丝绸之路军事防御体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 方 藏 珍
■ 《续资治通鉴长编》
■ 遗址出土宋代钱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