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里的活气儿
天水日报
作者:活气儿
新闻 时间:2025年09月13日 来源:天水日报
□ 王岳林
麦积山石窟以“东方微笑”的千年艺术闻名。为挖掘其历史、美学与人文价值,中共天水市委宣传部、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天水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及天水市融媒体中心联合开展了“跨越千年的东方微笑”主题征文活动,现精选征文优秀作品予以刊登,邀广大读者共赏这一艺术瑰宝与天水文脉的千年对话。
——编者按
有一种微笑,刻在石头上,却能直抵人心;历经千年风雨剥蚀,非但不曾黯淡,反而愈显温润通透。它不在喧闹的都市,而深藏于陇右天水一座形似麦垛的孤峰峭壁之间。
麦积山石窟——这座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的艺术宝库,其最动人心魄的灵魂,便是凝固在佛陀与菩萨唇边的、谜一样的“东方微笑”。这微笑,是苦难中开出的莲花,是信仰淬炼的慈悲,更是石头里蕴藏不灭的“活气儿”。
近日,浙江金华老友建刚偕夫人来天水游玩。我这个本地向导,自然得热情相迎。时值盛夏,天水的清晨还算凉爽,但日头一高,湿润的热气就蒸腾起来。正好,麦积山林木葱郁,是个避暑访古的好去处。
观光车,蜿蜒穿行在绿意葱茏的山道上。老友看着窗外感叹:“这配套,挺规范!”车行至山脚集散点,麦积山那敦实的“麦垛”形山体赫然在目。老友下车驻足,“嚯”了一声,仰着头看了半晌,才憋出一句:“乖乖,真像个大麦堆堆!这山,悬!”他妻子也惊叹不已,忙着拍照。老友指着崖壁上密如蜂巢、层层叠叠的洞窟,像看天书一样,“这咋修的?比我们金华双龙洞悬空多了,双龙洞好歹是平地走进去的。”我心里暗笑,好戏还在后头呢。
踩着坚固的钢架栈道往上攀,人仿佛悬在了半空。栈道上游人如织,但秩序井然。身着制服的工作人员分段值守,不时用喇叭温和地提醒大家“注意脚下,不要停留过久”,有效疏导着人流,安全措施很到位。我们来到一个北魏的洞窟前,窟内光线幽暗,一尊清瘦的佛像静立其中。令人惊叹的是,虽经千年日侵月蚀、风吹雨打,这佛像的线条依然流畅清晰,低垂的眉眼、微扬的唇角,那份神韵丝毫未减。
老友凑近了看,忽然就不说话了,屏着呼吸,盯着佛的脸。那嘴角极其微妙地向上弯着一点点,似笑非笑,像平静水面上被微风拂过的一丝涟漪,若有若无。我低声说:“这就是最有名的‘东方微笑’了。”老友半晌才回神,咂咂嘴:“乖乖!这笑……没头没尾的,可看着心里头怪舒坦的,像……像啥呢?像清早起来推开窗,吸到的那口凉丝丝甜津津的空气。”
他妻子也轻声附和:“是呢,看着心就静了。而且,这颜色、这神态,保护得真好!”
再往前走,宋代的一尊菩萨又让他们挪不动步了。这菩萨面容饱满圆润,笑意更明显些,温温和和的。尤其令人称奇的是,菩萨衣饰上的彩绘历经漫长岁月,许多部分依然色泽艳丽,栩栩如生,仿佛昨日才绘就完成。“这个好!”老友乐了,“这笑看着就亲近,像……像隔壁阿婆见着你,自然露出的那种笑。舒服!”他感慨,“从那个瘦的(佛像)到这个胖的(菩萨),几百年过去,这‘笑’的味儿没变,就是更接咱们普通人的地气了。而且,这保存技术,真了不起!这‘东方微笑’的名头,真不是白叫的,有股子活气儿在里面。”
傍晚下山,带着一身的山间气息和满脑子佛像的微笑,回到天水城里。自然要用本地风味招待远客。找了一家热闹的馆子,特意点了火遍网络的天水麻辣烫。一大碗端上来,红艳艳的辣椒油铺满表面,香气扑鼻,却也看得老友夫妇直咂舌。他妻子有些迟疑:“这……看着比我们那边的火锅还‘凶’啊!”老友也面露难色:“我们南方人,吃辣怕是扛不住这阵仗。”我笑着宽慰:“莫怕!天水的辣椒,看着红得吓人,其实香为主,辣得柔和,是‘笑面辣椒’,不‘咬’人的。试试看,保管开胃!”在我的“怂恿”下,他们小心翼翼挑起裹着红油的宽粉和蔬菜,试探着送入口中。咀嚼几下,老友眼睛亮了:“咦?真的!香得很!辣得……舒服!”他妻子也惊喜地点头:“是呢,这辣子香得特别,一点儿不燥,吃着还上瘾了!”看他们放下顾虑,我又点了浆水面和呱呱。酸香清爽的浆水面正好解了麻辣的腻,筋道独特的呱呱又引得他们啧啧称奇。
一顿饭下来,吃得额头冒汗,却是赞不绝口,直呼“没想到天水味道这么扎实,这么香!”望着他们被美食抚慰得心满意足的样子,我不禁想,这舌尖上的天水,何尝不是一种生活的“活气儿”?它用香浓醇厚的滋味,同样在无声地欢迎着八方来客。
第二天上午,日头更烈了些,我们直奔位于秦安县的大地湾博物馆。进入馆内,沁人的凉气让人精神一振。看着那些八千年前的碳化黍粒、粗糙的陶罐、半地穴式的房址,老友夫妇彻底被震住了。老友蹲在一个展柜前,盯着几粒黑黍米,手指头隔着玻璃点了点:“八千年前就有这种黍子了?比我们浙江河姆渡还早!老祖宗真不容易。”他站起来,擦擦汗,若有所思,“我算有点明白了,麦积山上那些佛陀菩萨的笑,不是凭空来的。根子,怕是就扎在这八千年前的黄土地里头。日子苦,可人心里头盼着好,盼着安生,这‘笑’,是盼头?的确了不起!”
下午,顶着日头去伏羲庙拜谒伏羲。大殿里,高大的伏羲圣像带来一股肃穆的荫凉。老友仰头看了好一会儿,嘴里念叨着:“伏羲画八卦,定嫁娶,教人渔猎……这是给咱们华夏开蒙的老祖宗啊。”他忽然一拍大腿,声音在殿里显得格外响,“通了!麦积山那‘笑’,跟伏羲老祖宗这开天辟地的精神气儿是不是一脉相承的?敢情老祖宗早就把‘人要活出点精神头,要向往好’的道理,刻在这片土地的石头里了!还能让这‘道理’在石头上笑上千年,这份匠心,绝了!”他这联想,也让我豁然开朗。
由于老友还要赶赴下一个行程,参观完伏羲庙,我开车送老友夫妇去高铁站。夏日傍晚的热浪还未完全褪去,站台上人来人往。离发车还有半个小时,我们倚着栏杆,站在站前广场边。远方,是连绵起伏的陇山余脉,在夕阳的金辉里勾勒出深沉的黛色轮廓。麦积山,就隐没在那片苍茫山影的深处,目力所不能及。
“这两天,脑子里转来转去都是那个‘笑’。”老友凝视着远方的山峦,仿佛目光能穿透二十多公里的距离,再次看见崖壁上的佛陀。他点上一支烟,晚风吹散了烟雾,“你们这麦积山的‘笑’,厉害就厉害在,它不端着架子,不是高高在上的神仙样儿。它让你觉得,佛陀菩萨也懂咱老百姓的喜乐悲愁。这‘笑’,像一把钥匙,不声不响就把人心打开了。比讲多少大道理都管用。就像昨晚那碗麻辣烫,看着唬人,吃着香!而且……”他顿了顿,由衷赞叹,“在那么多游客、那么久的岁月之后,还能把这份‘笑’保存得那么生动、那么完好,这管理和保护,真让人佩服!”
他话锋一转,带点浙江人特有的务实:“不过啊,这么好的东西,得让更多人看懂、感受到才行。光靠咱们这样爬栈道看,体力、时间都有限制。听说你们也在搞数字化了?这路子对!把洞窟、佛像,特别是那些细微的表情和历经千年依然动人的色泽,都用高科技原原本本记录下来,搬到网上,搞个沉浸式的数字展馆,让世界各地的人都能‘面对面’感受这微笑。再或者,开发点有深度的文创,反正得把‘微笑’背后的故事、精神气儿,还有天水这独特的‘味道’,都想办法传递出去。天水守着这么厚的家底,研究也做得挺深,保护工作也做得扎实,得想办法让这‘活气儿’透出来,活起来!”他这几句建议,实实在在,点到了要害。
广播响起,提示列车即将进站。老友用力握住我的手,很认真地说:“老哥,这趟天水,值!麦积山的‘笑’,我揣走了。不是照片,是这儿。”他指了指心口,“一种说不清道不明,但又实实在在的暖和劲儿。还有昨晚那辣子的香,更佩服你们守护这千年珍宝的用心。你们天水,宝贝真多,老祖宗留下的‘活气儿’,还在石头里喘气儿呢!”他又拍了拍胸口。
目送老友随着人流进站,我们挥手告别。站台上渐渐安静下来。我独自伫立,再次望向东边那片暮色渐浓的山峦。麦积山就静卧其中,如同大地沉稳的脊梁。晚风带着白天的余温拂过站台。
我忽然懂了,那崖壁之上穿越千年的“东方微笑”,哪里仅仅是佛陀的面容?它是大地湾先民播下第一粒黍种时对丰收的期盼,是伏羲“开天明道”点燃的文明星火,是寻常巷陌里一碗麻辣烫升腾起的诱人香气与满足笑容,更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面对岁月沧桑、人间百态,从骨子里透出来的一份从容、一份坚韧、一份对生命本身的温情与敬意。
这“笑”,是石头里、是泥土中、是烟火人间封存的“活气儿”,无声,却比任何言语都更有力量。它早已不囿于山崖,它等着每一个走近的人,去感受,去唤醒自己心底同样的光。
而今天,这“活气儿”正从古老的石壁、从滚烫的锅灶中升腾而起,向更广阔的世界,传递那千年不绝的温暖回响——即便隔着迢迢山水,它也能在人心深处,清晰可辨,回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