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乐育人,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工作体系创新研究
天水日报
作者:编号)
新闻 时间:2025年09月19日 来源:天水日报
□高慧
当下高校学生正承受学业强度攀升、社交关系调适等多重压力,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日益多元,传统教育模式中单一的理论灌输、被动辅导已难以适应学生动态变化的心理需求。五乐育人以乐讲、乐读、乐跑、乐唱、乐劳为实践框架,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嵌入具体活动设计:乐讲通过结构化表达训练缓解社交回避,乐读借助文本解析深化认知以增强心理韧性,乐跑以规律运动调节神经递质平衡,乐唱通过旋律互动释放积压情绪,乐劳在实践中培育责任意识以提升自我效能。这种融合性实践对重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推动学生心理状态向和谐方向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一、五乐育人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
五乐育人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需从课程渗透、活动载体等层面协同发力。
课程层面系统开发了“五乐”主题模块化课程体系:“乐讲”模块通过辩论赛、校史讲解大赛等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与沟通自信;“乐读”模块依托《平凡的世界》等经典书目,组织师生共读活动,帮助学生将阅读收获转化为心理调适能力;“乐跑”模块结合体育课程,推行校园健康跑打卡计划,并辅以情绪追踪日记,引导学生关注运动对心理状态的积极影响;“乐唱”模块选取陕北民歌等经典曲目,在激发积极情感的同时陶冶学生情操;“乐劳”模块与劳动教育课程紧密结合,通过课程实践实习、教室卫生打扫等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责任感。
活动载体上打造五乐品牌项目矩阵。定期举办“乐讲杯”校园演讲大赛并设“我的心理成长故事”主题赛道;开展“乐读夜话”读书会并在图书馆设立心理阅读角,发起“30天乐跑挑战”并结合智能手环监测运动与睡眠数据;举办“校园乐唱节”并设团体心理音乐剧展演;开展“乐劳实践周”并组织社区服务、助农帮扶等志愿劳动;搭建五乐线上互动平台,开发心理测评小程序,将五乐活动参与度与心理状态改善数据关联,生成个性化成长报告。
二、五乐育人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
五乐育人模式的落地生效,需以系统化保障机制为支撑,这一机制涵盖制度设计、资源整合、评价优化三个关键维度,且各维度需协同推进。
制度层面,要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局,清晰界定学工部、教务处、团委、各院系及专业学院的职责边界;制定《五乐育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规范》,将五乐活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明确活动开展的频次要求、内容标准与安全规范;建立常态化督导制度,组建由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教育管理干部构成的督导小组,定期检查指导五乐活动实施过程。
资源保障的关键在于专业化支撑体系建设。高校要组建五乐专项指导团队,吸纳语言教育、文学研究、体育教学、音乐教育、劳动教育领域的专业教师,联合心理咨询中心人员开展跨学科教研,共同设计活动方案与指导策略;也要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统筹规划校园空间资源,建设适配五乐活动的专用场地,配备必要器材与工具。如为乐讲提供专业演播环境,为乐读设置安静阅读空间,为乐跑规划安全运动路线,为乐唱配置声学设备,为乐劳搭建实践平台。
评价机制应构建多元立体的评估体系。过程性评价侧重记录学生参与五乐活动的投入程度,包括活动参与的持续性、互动表现、自我反思记录等,通过观察日志、档案袋等形式综合呈现;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心理素养方面的积极变化,如社交能力的提升、情绪调节方式的优化等,通过师生访谈等方式捕捉学生成长轨迹。
结语:
五乐育人依托乐讲、乐读、乐跑、乐唱、乐劳的多元实践,将心理健康教育转变成可感知、可参与、可成长的具体行动,完成了从被动干预到主动发展的模式革新。这一体系既尊重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又契合素质教育要求,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路径。未来要进一步加强五乐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健全长效运行机制,使五乐成为滋养学生心灵、培育健全人格的重要载体,为培养心理健康、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赋能助力。
(作者系榆林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本文系陕西省榆林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辅导员研究专项:“五乐育人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创新研究”编号FDY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