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日报三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发掘方技文献中的工匠史料

天水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9月19日    来源:天水日报
  □范晓婧 房中

  在我国传统史志文献的方技门目中,保存了数量可观的古代工匠历史资料。由于当代对方技一词的主流解释长期聚焦于医术、术数等含义,如《辞海》释义方技“古指医、卜、星、相之术。”《中国地方志词典》认为方技“也称方伎、方外、方术,旧方志门目名。古代指医、卜、星、相等术为方技。”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方技文献中工匠史料的系统发掘与应有重视。
  在传世的古代文献中,“方技”一词最早见于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墨子》,该书《迎敌祠》篇有载:“收贤大夫及有方技者若工,第之。”此句中,“技”字据《说文解字》释为“巧也。从手,支声”,因此“有方技者”应指掌握特定技巧或专项技艺的人。“工”字,根据《周礼·冬官考工记》载“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可见“工”指承继并践行各类制器技艺的工匠。《说文解字》又将“工”释为“巧饰也”,与“技”的“巧”意相呼应。“有方技者”与“工”之间的“若”字,结合战国时期的文献语境及该句前后文,“若”应为并列连词,表“和、与”之意。也即是说,《迎敌祠》里的“工”与“有方技者”同为备战时国家所需的技术人才。在《墨子·迎敌祠》之后,传世文献中下一处可确考的“方技”用例,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该篇记述了战国名医扁鹊和西汉初年名医淳于意的事迹。篇中记载:“诏问故太仓长臣意:‘方伎(伎通技)所长,及所能治病者?’”这里的“方技”已非常具体地指向医药技术与治病能力。嗣后,《汉书·艺文志》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文献编入“方技略”,并界定“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魏晋南北朝时期,术数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显著增强,正史文献中方技范畴将天文、卜筮、相术、历法等术数内容正式纳入,形成“医术+术数”的稳定内核。此后,正史方技类目的名称虽多有变化,但这一核心框架始终延续:《北齐书》《旧唐书》《金史》《明史》称方伎,《晋书》《隋书》《北史》称艺术,《魏书》称术艺,《新唐书》《宋史》《元史》称方技,均以“医术”“术数”类为主干。而曾在《墨子·迎敌祠》中与“有方技者”并列提及的“工”,在以“政教叙事”为核心的传统正史体系中始终未获得独立门类的地位。但由于“方技”可以包含“巧艺”之意,某些技艺超群、获得较高社会地位的工匠,被纳入了“方技”门类。但与精通医术、术数者不同,工匠始终不是正史“方技”门类的主流组成部分。这一现象植根于传统社会文化生态:一方面,医术直接关乎生老病死,具有不可替代的实用价值;另一方面,占筮术数在科技水平有限、神秘主义盛行的社会中,既慰藉了民间心理,更深植于王朝政治的合法性建构之中,如《史记·龟策列传》所言:“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与此同时,在传统社会“士农工商”的四民阶层结构中,工匠群体始终处于序列偏后的位置。其技艺常被士人视作“器用之末”,难以通过文字经典转化为士人认可的文化权威;尽管他们承担着重要的物质生产技术职能,却极少参与核心政治决策,导致其在正史中能见度偏低。及至清末,随着政治风向和社会思潮的转变,擅长制器的工匠开始受到更多重视。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的《清史稿》即对工匠着墨较前代为多,指出“百工所执,皆艺事也”,并将擅长建筑、制造的匠人归入艺术(此“艺术”同“方技”意。《清史稿》艺术列传言:“自司马迁传扁鹊、仓公及日者、龟策,史家因之,或曰方技,或曰艺术。大抵所收多医、卜、阴阳、术数之流,间及工巧。”)列传,此处记载已明显不同于《元史》“以工艺贵显”而立传的意图,像擅长制器的徐寿,性格狷介,“不求仕进,以布衣终”,亦为其立传了。
  在国为史,在地为志。地方志是古代中国记述地方历史的重要文献,且绵延千载不断,保存了大量地方史料。在地方志中,工匠一般是被归入方技门类的。如光绪《顺天府志》认为,方技本身有可取之处,“虽一艺之微,非穷年累月,极深研几,不能成夫名而传于后也。邦畿千里,群才萃止,呈能骋妍,翕然毕集,艺成而下,虽小道亦有可观者乎。”手艺精巧的工匠正是这类“一艺之微”的践行者,他们“穷年累月”地钻研、“极深研几”地求索,终使微末之艺臻于至善从而留名传世。再如,万历《嘉兴府志》方技门类载有“朱碧山,元时银工也。所制酒器,极精巧。如虾杯、蟹杯之类,不施药焊,注酒自能流走,至今人珍之。”朱碧山亦是典型工匠。可以说,比起视野宏大的国史,作为“史之取材”的地方志包容了比国史更多的工匠。而据有关学者统计,现存中国历代地方志约万种左右,约占我国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这些地方志的方技目中蕴含着数量可观的中国民间工匠记录,其中一些记载不仅涵盖工匠的生平事迹,更有对传统工艺制作方法与流程的记述,例如民国《广东饶平(澄海)隆都大巷志》方技目即记载了工匠陈包以澄泥制臂环、烟壶、烟斗诸小品的具体技法。由于该技艺现已失传,志书中的技术记载具有重要的工艺复原价值,可为当代相关传统工艺的抢救性保护与技术改良提供关键性的历史参照。
  总之,中国传统方技文献中蕴藏的工匠史料,是研究古代工匠群体及其技术实践的宝贵遗产,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亟需进一步深入挖掘与系统整理。当前,数字人文技术的发展(如数据库、文本挖掘与知识图谱等)为高效整合这些零散史料、重塑古代工匠历史图景提供了全新路径。与此同时,国家弘扬工匠精神、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求,更凸显了此项研究的现实意义。我们应以更开放的视野与创新方法,深度激活方技文献中的工匠记忆,使古代工匠的智慧与精神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作者范晓婧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师;作者房中系中共一大纪念馆陈列研究部主任。本文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25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人工智能赋能工运史教学研究》项目编号JG2506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