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 版:日版一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绿水青山绘新卷 生态天水入画来

——我市系统治理助推生态环境高颜值与经济发展高质量协同并进

天水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9月23日    来源:天水日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张彬霞 赵军霞
  今年以来,我市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统筹推进治污攻坚、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一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美丽画卷正在天水大地徐徐展开。从水土流失治理筑牢产业根基,到污水处理设施净化城乡肌体,一系列务实举措持续转化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绿色动能。
精准施策重现生机
  天水市地形地貌复杂,水土流失曾是困扰当地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为此,我市科学规划,精准施策,大力推进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不久前,记者在秦安县西川镇张家沟流域看到,果农们正忙着采摘苹果。蜿蜒的产业路上,满载而归的果农喜笑颜开;环抱的青山之间,连片果园生机盎然。作为当地主要的经济支柱,苹果产业的发展却常受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困扰。为增强产业韧性,减少灾害影响,秦安县于今年4月开工实施了张家沟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项目,重点建设护岸、护坡、排水渠等工程并辅以植物固岸措施。
  “每逢夏秋季,遇上短时暴雨很容易引发洪水,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亟须治理。”秦安县水土保持站副站长何霞云向记者介绍道,“治理过程中,依山势在易发洪水区域建设了护岸、护坡、拦沙坎及排水渠等工程,以后再也不用担心洪水灾害,果农们种植苹果的信心也更足了。”
  何霞云表示,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有效改善了区域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提高了林草覆盖率,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的影响。该工程总投资304万元,目前已完成总投资的80%,预计今年12月底全面完工。
  治理后的小流域不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防洪减灾能力显著增强,也为当地发展特色农业夯实了坚实基础,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据了解,秦安县葫芦河西川段水生态修复及综合治理工程、清水河堤防工程、续建的武庄沟淤地坝等工程也正在加紧建设中。一系列重大工程的扎实推进,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更在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家园的画卷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节点发挥大作用
  在水环境治理体系中,污水处理站扮演着至关重要的“防火墙”和“净化器”角色,我市高度重视城乡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与提质增效,持续加大投入,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污水处理网络。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在甘谷县安远镇污水管网及污水处理站里,设备轰鸣,技术人员穿梭其间,仔细查看设备运行情况。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条件改善和生活方式转变,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量增加,污水集中排放现象日益突出,造成了土壤、河流及饮用水水源地污染,农村生活环境受到破坏,生态治理面临挑战。因此,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重点工作。为进一步改善渭河支流散渡河水质,彻底解决安远镇镇区生活污水直排散渡河问题,甘谷县争取债券资金1600万元,实施了安远镇污水管网及污水处理站建设项目。
  “污水处理站设计规模为日处理污水1000立方米,采用一系列先进的工艺,出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目前,日处理量约540立方米。”污水处理站现场负责人李学文介绍道。
  “以前家家户户的生活污水出门就随意倒入排水渠,经常看到黑乎乎、散发着难闻气味的污水,污染环境。如今,污水处理站建好了,污水不见了,环境也变好了!”谈及污水处理站带来的变化,村民张军欣喜地说。
  “项目于去年10月开工建设,今年6月完工,8月完成验收,目前正处于试运行阶段。”天水市生态环境局甘谷分局办公室主任巩小伟说,“该项目主要解决了安远镇镇区大城村、南城区、西城村、北城村4个村的生活污水直排问题。项目实施后,周边群众的生活污水全部纳入污水处理站处理。处理后的尾水主要用于安远镇道路降尘和绿化灌溉,剩余部分达标后排入河道。”
  今年以来,全市因地制宜采用管控、资源化利用、集中处理等模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11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7.7%。同时对已完成治理的61条国家和省级监管农村黑臭水体开展督查检查,全面评估治理成效,督促县区分类整改,防止已治理水体返黑返臭。
  这些污水处理站日夜不息地对生活污水进行深度净化处理,确保达标尾水安全排放或回收利用,极大地减轻了对渭河及其支流的水体污染压力,对提升区域水环境质量、恢复流域水生态功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天水市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多条河流水质得到根本性改善,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提升。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为天水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绿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