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日版三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以系统观念重塑党校基本培训新格局

天水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10月15日    来源:天水日报
  □杜文静

  党校(行政学院)的主责主业是干部教育培训,基础培训是干部教育培训的“压舱石”。但长期实践中,课程割裂、管理分段等“碎片化”顽疾,制约了培训质效。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要求党校工作必须遵循系统观念原则,注重统筹谋划、整合资源,上下联动、横向协同,增强工作的整体性、协同性,为构建“一体化”新格局提供了科学方法论。
  一、以“内容体系化”破解“教学碎片化”难题
  教学内容是培训的核心,其系统性与科学性直接决定培训成效。破解“碎片化”,首要任务是进行内容的体系化重构。一是锚定“一条红线”贯穿始终。坚持党校姓党原则,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必修课,所有班次、所有课程、所有活动都必须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和行动,坚决防止“各唱各的调”。二是构建“三位一体”核心布局。坚持理论教育、党性教育、能力培训“三位一体”有机贯通,以理论教育“铸魂”,系统讲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道理学理哲理;以党性教育“固本”,引导学员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以能力培训“赋能”,精准提升党员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群众、防范化解风险的本领。三是推行“主题+模块”集成供给。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党的自我革命”等重大时代课题,系统设计“总论—专题—案例—实训”模块化课程链,把专题讲座、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结构化研讨、现场教学等多种形式按逻辑时序嵌套,形成“拼图效应”,使学员学完后形成对该领域全面和系统的认识,真正做到“学一章、知一篇、悟一域”。
  二、以“管理闭环化”破解“管理分段化”难题
  培训管理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必须打破训前、训中、训后相互割裂的状态,构建起贯穿始终的全周期闭环管理系统。一是深化需求调研,训前精准“瞄靶”。运用系统分析方法,以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进行多维度、精准化的训前诊断,把党中央关注什么、岗位缺什么、学员弱什么搞清楚,形成“一班一案”教学计划,确保培训供给与培训需求高效匹配,从源头上做到按需施教、有的放矢。二是强化协同管理,训中精细“调控”。将教学管理、学员管理、学风建设作为一个整体来抓。严格教学督导,将党性锻炼贯穿于日常学习生活之中,确保教学内容不偏离政治方向。大力弘扬学习之风、朴素之风、清朗之风,激发学员学习的内生动力。三是建立跟踪机制,训后长效“问效”。培训的结束不是终点,而是成果转化的新起点。必须建立长效跟踪问效机制,把学员能否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思路、解决难题的举措、改进作风的实招作为检验培训成败的“硬标准”,并将评估结果作为优化课程设计、改进教学方式的重要依据,真正实现培训效果的延伸。
  三、以“资源协同”破解“资源分散化”难题
  优质资源是高质量培训的保障。必须打破资源壁垒,以系统集成思维推动内外资源、上下资源的统筹整合与协同共享。一是整合内部资源,打破教研壁垒。推动校内不同教研部门之间的协同攻关,围绕重大理论现实问题,组建跨学科、跨部门的教学团队和课程研发组,共同开发综合性教学模块,推出系列精品课程,形成育人合力。二是引入外部资源,构建开放格局。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规划建设专兼职教师库、现场教学基地库、实践案例库,邀请党政领导干部、先进典型、知名专家学者等上台授课,将鲜活的理论实践带入课堂。与高校、科研院所、兄弟党校建立战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三是促进资源联动,形成网状结构。强化上级党校对下级党校的业务指导,推动构建全国党校系统“一盘棋”的资源共享平台。比如,建立统一的“师资库”“课程库”“案例库”,开展教师异地授课、学员异地教学、网络课程共享,最大限度盘活系统内存量资源,提升资源使用效益,变“单兵作战”为“集团作战”。
  (作者系天水市委党校政治学与法学教研部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