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的旅程
——读艾琳?文森特《神圣的绿洲》
天水晚报
作者:薛俱增
新闻 时间:2021年04月09日 来源:天水晚报
夜读手记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读罢《神圣的绿洲——1948,艾琳·文森特的敦煌之旅》,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切的体悟。
2013年10月,这是敦煌一年中最美的季节,一位名叫布朗恩·文森特的女士来到莫高窟。当她追寻着父母的足迹,走进这些令她难以置信、惊叹不已的洞窟,站在65年前母亲拍照时曾经站过的位置,注视着眼前亦真亦幻的图景,她百感交集,泪流满面。
布朗恩说:“父亲临终前让我一定前来莫高窟参观……在这里,我仿佛找到了父母的灵魂。我理解了被母亲称之为‘神圣的绿洲’的莫高窟令人惊异的力量。”通过这次美好而难忘的旅行,她感到中国就是文森特家族灵魂的一部分。
当年,布朗恩的母亲艾琳·文森特,这位29岁、有着两个小孩的女子,只身一人,历尽艰辛,完成了一段非凡的旅程,写出了独属于她的“西行漫记”。
艾琳1919年出生于汉口,并在中国长大。1939年,她在美国密西根大学选修中国艺术时第一次听说了敦煌,从此,这里成了她决意要走一遭的地方。为之魂牵梦萦九年之后,终于梦想成真。
1948年夏,艾琳在她“感激不尽”的丈夫约翰·文森特的支持和鼓励下,一路向西。她先乘飞机,花了6个小时,从“高雅时髦”的北京飞到了“就像是玉石项链中的一块璞玉”的兰州。从兰州到敦煌的旅程,虽然直线距离大约885公里,比北京到兰州要短许多,但让艾琳意想不到的是,兰州这座“迷人的前沿城市”当时只有鲜美多汁、香甜可口的西瓜,却没有飞往敦煌的航班。天真感性的艾琳不以为苦,甚至暗自希望能够骑着马或骆驼——这种“丝绸之路”上最佳的探险方式——前往敦煌。可兰州的朋友告诉她,到敦煌的陆路长约1287公里,骑马需两个月时间,最好能找一辆开往敦煌的卡车。
可在当时,要找一辆能直达终点的“机械化骆驼”谈何容易。一个寒冷的清晨,艾琳终于登上了一辆开往酒泉的破旧卡车。
第七天,酒泉在望,道路却被汛期的河流阻断。他们只好请一位勇敢的马车夫“摆渡”过河。在酒泉等待班车的五天中,艾琳参观了一处供奉睡佛的寺庙,一位僧人为了表达对艾琳的敬意,执意要她接受“一件令人感动、最受欢迎的礼物——煮熟的茶叶蛋”。
一大早,艾琳跨上了一匹小骏马,骑行数小时,又牵马踏沙行,终于站在了莫高窟的门前。她汗流浃背,筋疲力尽,口干舌燥,满身尘土,好像步入了壁画中的“二维天堂”,眼前一片幻觉。
第一晚,艾琳兴高采烈地享用了一顿厚厚的“拉面”。此后的几天里,她挽起了袖子,卷起了牛仔裤管,因为有太多的事情要做。
在莫高窟的十天,艾琳感觉比在时光之桥上来回穿梭了十五个世纪还要漫长,又比一眨眼狂风就抹去了她在沙漠中的足迹还要短暂。不得不惜别之后,她就到了兰州。
艾琳拍摄的大量照片,保存了二十世纪中叶莫高窟宝贵的影像资料。她在书中的描述,以外国人的视角向世界客观讲述了敦煌文化,增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
这年秋天,约翰·文森特先生在北京看到妻子拍摄的照片后,大为震惊,他随即也只身赶赴敦煌,拍摄了百余幅彩色照片。这是莫高窟第一批成规模的彩色照片,集为《敦煌佛教石窟壁画》一书出版。遗憾的是,艾琳和她的丈夫先后于1997年和2012年辞世,她的有朝一日重返敦煌的梦想终究未能实现。
“无论如何,我们这些从未去过敦煌石窟的人一定要感谢文森特女士能和我们一起分享这一伟大的探险之旅。”愧为一名至今仍未去过敦煌的中国人,我对著名作家赛珍珠在该书序言中的这句话深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