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民俗》:一部了解本土生活的“教科书”
天水晚报
作者:其中, 饮茶 帽子 鞋袜
新闻 时间:2021年09月17日 来源:天水晚报
□白尚礼
大概四年前,在天水民俗学家李子伟先生的统筹指导下,我和朱恩先生参与编撰《天水民俗大全》卷二《生活民俗》。所谓民俗,顾名思义就是民间风俗。生活民俗,是从人们的生活中产生出来的丰富多彩的习俗,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四方面。生活民俗的形成,有赖于物质基础,受到一定的地理条件的影响。
天水地方美食,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浓厚的民俗底蕴。自古以来,天水境内食物种类除粮、油、肉、蛋、蔬菜等基础食品之外,摆上餐桌的食物种类丰富多样。旧时,小麦的产量低下,种植的庄稼主要是杂粮,因此,形成了制作各种杂粮食品的习俗,比如制作糁饭、搅团、面鱼、糗馍、米糕等。这些食品,长期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历经千年,经久不衰,凝结了天水人民的聪明才智。
天水的民居建筑,从城到乡,风格多样,类型丰富,特别是保留至今的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古建民居——四合大院,见证了天水悠久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厚重韵味,也成为游人争相驻足的特色景点。总的来看,四合院是一种最常见的建筑类型。旧时城区的许多民居,基本上都是四合院,以中轴线为轴进行布局。而在农村,建筑方式比较复杂。在渭北地区,大多以“一颗印”的方式建造房屋,房屋多是“一坡水”的偏厦房。也有在山崖上挖窑洞居住的,也有用土壑垒出窑洞居住的。旧时住茅草房的也特别多,在过去渭河以南的林区,板屋是常见的民居形式,后来慢慢地发展出了“托件房”,多为“两坡水”的马鞍架。现在城市到处高楼林立,小区遍布,屋内装潢高端大气,宽敞明亮;农村地区白墙红瓦大院,起脊瓦兽,夺人眼目,让人啧啧陈赞。人们住房条件的极大改善,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风向标,期盼人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至于服饰,由于时代的不同,经济变化的影响,习俗变化也非常大。过去人们衣着比较拮据、单一,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说的正是这种现象。如今,各种服饰琳琅满目,式样丰富,精美漂亮,男男女女衣着靓丽鲜艳,俨然成为大街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至于生活运输方面,过去城乡交通较为欠佳,处处多为土路、沙路,特别是农村地区“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依然成为普遍现象,车辆几乎谈不到,人们出行,行李多以肩挑背扛或以畜力驮载。现在,农村水泥路实现“村村通”,国道、省道和高速公路擦身而过,县域、镇域柏油路面宽阔,车来车往,并驾齐驱,川流不息,交通秩序井然有序,“扁担客”“脚户”“骡马店”这些名称,早已成了人们记忆中的一种念想。
《生活民俗》主要收集编录了“饮食民俗”“天水居住民俗”“服饰民俗”三大方面内容。其中,“饮食民俗”收录了食物种类六类、特色食品三十余类、饮茶、饮酒和吸烟习俗十余类;“天水居住民俗”收录了天水民居七类、天水代表性民居二十余个、天水传统村镇六个;“服饰民俗”收录了衣着、帽子、鞋袜、装饰及装饰物等内容。该书实为一部全方位、多视角介绍天水生活民俗文化的教科书,值得细细品读,收藏参阅学习,让你成为熟知本土地方文化的“行家里手”。因编者学识和水平有限,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若发现有编写不妥之处,敬请提出宝贵批评意见,期待去伪存真,日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