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罐茶
天水晚报
作者:撰)
新闻 时间:2021年09月17日 来源:天水晚报

世界上,凡提及茶事,无不与我国联系在一起。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地理、气候以及各民族、各地区生活、风俗的不同,饮茶习俗也呈现出五花八门的景象。
天水罐罐茶的历史悠久,大概与唐、宋以来的“茶马互市”之影响有些关系。宋、明、清三代,秦州是朝廷在西北重要的“茶马互市”交易地之一,这为天水饮茶习俗的形成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罐罐茶通常以中下等炒青绿茶为原料,经加水熬煮而成,所以煮罐罐茶又称熬罐罐茶。熬罐罐茶的茶具,表面看来简陋粗糙,实则不然。煮茶用的砂罐子,天水人称为“区区罐”(区区,即小的意思),形制古朴,高不过8厘米,口径不到4厘米,腹部微鼓,罐口有一个小流嘴,倾倒方便。罐身有一供手持的小柄,用土陶烧制而成,犹如一只微型的粗陶坛钵。用这种区区罐煮茶,不走茶味,茶香更浓。
与此相搭配的是喝茶用的茶杯,乃是一只形如酒盅大小的粗瓷杯。天水人认为,用小粗瓷杯泡茶,能保色保香,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宋代审安老人撰的《茶具图赞》中,称赞小茶罐能起到“养浩然之气,发沸腾之声,以执中之能,辅成汤之德”的作用。明代冯可宾在《界茶笺》中曾谈道:“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酌自饮,方可得趣。”“壶小香不涣散,味不耽搁。”
以现在科学的观点来看,用金属类罐(杯子)煮茶泡茶,在加热冲泡过程中,金属物质会与茶叶中的多酚类发生氧化作用,从而产生另一种新的物质。这样,当然会使茶味“走样”了。而土陶却不然,由于土陶透气性好,散热快,不易使茶汤产生异味,因此,用土陶茶具煮茶泡茶,自然有利于保香、保色和保味。天水罐罐茶保持着古老的煮茶茗饮法,可以说是古代茗饮的活化石。
熬煮罐罐茶的方法比较简单。先把区区罐煨在炉火上,里边倒入多半罐水,待滚沸后,把水倒入小瓷茶盅内,再按喝茶者的浓淡要求,往区区罐内下入茶叶, 然后再把茶盅里的滚水回入下了茶叶的区区罐,再次温火数煮。
同时,用一根小棍,来回翻搅罐内的茶叶,所以天水人又把数罐罐茶形象地称作捣罐罐茶。捣的目的是使茶、水相融,茶汁充分浸出,茶味变得更浓,最后将煮好的茶汁倒入瓷茶盅,细细品茗。以前数罐罐茶用木材作燃料,一般用泥巴捏制的倒三足形火炉,炉子周围留三个开口。
数茶时,生上火,在锭铁皮做的圆锥形水壶(俗称M子)内装上新鲜水,置于三足上预热,砂罐煨在炉子开口处的火边熬茶。这种用土法文火熬出来的茶,更有滋味。
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罐罐茶的熬煮方法也发生了变化。现在人们普遍在小电炉子上或在煤火上熬煮罐罐茶,速度快,适应现代化快节奏的生活。
天水的罐罐茶,其品茗形式与四川茶馆有一拼。四川茶客人手一杯,各自为盏;罐罐茶品茗者共围一炉,共用一颛水,共烹一罐茶。
天水的罐罐茶礼仪以老为尊。喝罐罐茶必备的条件是工夫,天水饮者多在工余或早晚时间“捣罐罐”,工夫有的是。饮茶人之功夫更是令人咋舌,一把茶叶置于区区罐中煎煮,尤其前段茶,浓俨程度非常人所能享受。
天水罐罐茶煮的是时光,喝的是岁月,正如一茶联云:“山好好,水好好,人座一笑无烦恼;来匆匆,去匆匆,饮茶一杯各西东!”
(文章均摘自《天水民俗大全卷二·生活民俗》朱恩、白尚礼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