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最美天水月
天水晚报
作者:阜笠
新闻 时间:2021年09月17日 来源:天水晚报
□阜 笠
责任编辑 胡晓宜 孙有生 编辑 刘 蕾
中国人过中秋,总是围绕着月亮做文章。都说月到中秋分外明,而我要说,天水中秋月最美。
天水,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不仅得到这个天赐嘉名,而且因其历史上人文荟萃,以致传统节日一遇上天水,便焕发出浓郁的诗情画意,天水的中秋节更是沉淀了深厚而美好的意蕴。
“中秋”一词,始见于《周礼》。相传中秋赏月的习俗形成于汉代,汉武帝曾建“俯月台”用来“眺蟾”。李唐以来,赏月之风蔚为大观。遥想当年,祖籍天水的诗仙李白、寓居天水的诗圣杜甫都曾望月思乡。所不同者,李白是在异乡的月夜,思念着他的故乡天水;而杜甫,恰恰伫立在月夜的天水,思念着他的故乡——河南巩县。虽然异地不同时,但他俩的肩头,都曾落过天水的月光。杜甫一生中,有一个中秋节,是在天水度过的。他在“秦州诗”中反复吟咏天水的月亮,写出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等千古名句。
如今天水人过团圆节,自然而然是不会落下李白、杜甫的。人们会在南郭寺、麦积山、双玉兰堂、人民公园等每一处诗人留有塑像、遗迹甚至传说的地方,吟诗赏月,缅怀先贤,感谢他们为这座城市带来的诗意。
早年间,天水西关里有个月儿泉。三五之夜,泉面如镜,圆月倒映,形成月中月的美景。居民们扶老携幼,到泉边来献月亮,共度团圆节。最后,人们一起将自家小供桌上的水果丢进月儿泉中,泉水漾清波,月儿乐开花,男女老少都沉浸在欢声笑语中。
中秋赏月晴方好。当地民谚:“八月十五阴一阴,正月十五雪打灯”,可知这一天若是天阴下雨,来年元宵佳节就要被雪打搅了。若是天晴云淡,正好有个看“月姐姐”的良宵,那就赶紧洒扫庭院,清点供品,准备好小板凳吧!
暮色降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天水之间,祭月、赏月活动便开始了。旧时风俗,家家户户设供桌于院中,摆上各色果品和月饼、糖酒,由女主人焚香祭月。因月亮是太阴,故男性不祭月。小时候在老家,总是外婆和我惦记着献月亮。神话里嫦娥是吃了长生不老药才飞上月亮的,因而祭月除了祝福阖家团圆、国泰民安,也有祈求健康长寿的意思。礼毕,全家人便团团坐定,谈笑赏月,分食月饼瓜果,共享天伦之乐。
在祭月等礼仪活动中,切瓜有讲究,忌一牙一牙直接切开,而是“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就是在西瓜中部用“牙错”刀法环切,剖成莲花状的两半,祭月之后,再分而食之。象征团圆的月饼,也讲究大家分享。有巧手的人家,会自己做月饼献月亮。食团圆饼,吃团圆饭,喝团圆酒,呈现出一派祥和、幸福的风俗景象,表达了人民美好的愿望。
天水民间过中秋节,亲友之间会互赠月饼、瓜果。徒弟向师傅赠送礼品,折射一种谢师的传统。女婿也要向岳丈家奉送礼品,俗称“追节”。
时至今日,随着物质的极大满足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节日的意义,中秋节的习俗也在传承中不断革新。至于文人雅士,更有邀月、问月、拜月、咏月、玩月等无数种洋溢着艺术情趣和想象力的仪式,花样迭出,难以尽述。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几千年过去了,古人今人面对月亮的情怀依旧息息相通。不再像老杜那样“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最好如李白所说“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当是华夏儿女每逢佳节最大的心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