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14 版:晚报十四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

笔底见风雷 涛声出松林

——霍松林先生书法摭谈□静 斋

天水晚报 新闻    时间:2021年10月29日    来源:天水晚报



  六书造文字,八法创艺术;实用兼艺术,神气贯骨肉。骨健血肉活,神完精气足;顾盼乃生情,飒爽若新沐。刚健含婀娜,韶秀寓清淑;浑厚异墨猪,雄厚非武卒;或翩若惊鸿,或猛似霜鹘;虎啸助龙骧,风浪起尺幅。变化固我在,成家非一蹴。入门须切正,一笔不可忽;功到自然成,循序毋求速。文字本工具,诗文载以出;书写传情意,字随情起伏;情变字亦变,万变宜可读……”
     ——霍松林《论书诗》

  霍松林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诗人、书法家。霍先生的诗歌,写尽了人世沧桑。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刚正不阿、勇于独抒己见的学术品格。五十年代中后期,霍先生的《试论形象思维》是国内探讨形象思维的第一篇长文。
  霍松林先生,1921年生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琥珀镇霍家川村的一个小山村。他5岁开始习毛笔字从颜、柳旁及欧、虞、李北海诸家,又杂临篆、隶、北魏等。这为他的书法奠定了相当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重点浏览古人碑帖、手迹,从纷繁的古迹名帖中吸取营养,终于自成“刚健婀娜,雄浑朴茂”的个性书风。翻开霍松林先生的书法作品集,其作品的含蓄蕴藉和内美深长的韵味,吸引我一页一页细细品读着。特别是以下几点让我非常感怀:
一、无意作书家,却自成一家
  霍松林先生青年时代负笈南游,结识了不少大书法家,论学谈艺,获益良多。1946年至1949年期间,他在南京中央大学读书时经常向于右任先生请益,于右任先生曾对他讲“有志之士应以造福人类为己任,诗文书法,皆余事耳。然余事亦须卓然自立,学古人而不为古人所限。”这段话使霍松林茅塞顿开。
  霍先生曾说:“书法嘛,还是要写自己的。我没有刻意学习于先生的字。”“变化固我在,成家非一蹴”。基于这样的认识,霍老的书法没有像许多书法家一样,终身模仿不已,却毫无建树地停留于“临”,满足于“象”的初浅层次。其实,已有之法是由前人创造并总结出来的,随着时代的更迭,人情的推移,需要不断地吐故纳新。所以他从不刻意于古法,而是在数十年的广采博取中不断地将古来成法转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只有用自己的语言,才能充分吐露和倾泻自己的心声。
  霍松林先生和历代大学者一样,无意成为书法家。但正因为毫无功利目的地听任心腕之交应,朴实不拘,日积月累中很自然地写出了很多人一生都难以企及的风格面貌和独具个性的意象心线。
二、拙中见巧,朴实内美
  霍先生的书法作品,点画坚浑开张,运笔舒缓沉着,结体茂密雄秀,章法朴实自然。从单字到整体,稳健洒落、一任自然而顾盼有致。没有丝毫的刻意讨巧、故作姿态。诚然,“作书如做人”。表面的华丽其实不难,难的是从内里让人玩味、深思,给人以启发。书法艺术在夯实厚重的国学基础之后,才能彰显文化之美,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书法作品。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创作体验可以提高书法的意境。霍先生的书法之所以如此真切朴实,拙中见巧,富有精神内涵,别具一种活生生的生命风采,正是他内在的品格、学问、事功、阅历、胸襟、气度在书法上的展现。
三、血浓骨老,内劲充盈
  霍松林先生的书法擅逆笔涩进,通过笔锋内藏的运动,使点画内部饱满,显示出一种沉雄雍容的大度大气的美感。一般的书写都是顺着点画走势行进的,然而霍老的行笔却如“逆水行舟”,铺毫充分开张,八面出击,将墨运送到点画的各个部位。这样的笔墨自然内劲充盈,血浓骨老。包括从笔势到笔意等无形的内涵。逆笔涩进书写出来的点画,沉实不飘浮、紧密不松垮,其点画两端锋不外露,圆浑敦厚,将力量积蓄在点画之内,这是一种向内聚拢的运动,同时是一种向内生发的势,因而能产生一种沉实饱满的内劲,静中寓动,增强了点画的生命意味。我以为,这也是霍松林先生的书法之所以耐看的重要原因所在。
  书法显示着作者的学识胸襟才情。反之,作者的学识胸襟才情也决定着书艺的境界。二、三年可以快速集训出一批获奖高手,却培养不出真正的书法国手。当今书坛,能写一手好字的委实不少。但能将字写得有法近道、直指人心、感人肺腑者就少之又少。时下的书坛,正缺少像霍松林先生这样能“情动形言”,文书两得,能表现自我心声,留下生命印迹的作品。以自作诗文为书法作品的题材,有利在神、意、势、情、韵等多方面的互相生发,同时也是一个使书法作品更具内蕴、更具“学问文章之气”的有效途径。
      (此文有所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