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里那一抹薯香
天水晚报
作者:甘婷
新闻 时间:2021年12月21日 来源:天水晚报


□甘 婷
揭开热气腾腾的笼屉,邂逅几只丰腴的红薯。有清香气息扑鼻而来,空气中也仿佛渗进一丝丝甜。于是,迫不及待剥开薯玫瑰色的皮,橘红色的肉质闯入眼帘,小心翼翼抿一口薯肉,柔柔绵绵的触感顺着舌尖一划而过,入喉了,它们慢慢填饱我的肚肠,在胃囊里融化,暖洋洋的薯味活跃在血液里,赶走风中那丝丝凉意。
只要一瞬间,就足以让人爱上这个季节里的红薯。
超市里各种薯摆满柜台,早市街头那一筐筐沾了红土的薯更是经典的畅销货。新鲜的薯买回家怎么做都很美味,不由让人回忆起家乡人爱喝的红薯粥,那份香甜软糯早就幻化成了无数游子刻骨铭心的记忆。
过去,村庄里常吃红薯和玉米面熬成的红薯粥,口感粗糙,仅为饱腹。那年头粮食欠收,能不饿肚子已算不错,后来,大伙儿生活好转,再吃红薯粥,隐约有点“忆苦思甜”的意思。
其实,熬一锅红薯粥慢慢品味,对于孩子和老人的身体最是滋养。
早有古书《本草纲目》提到红薯性味甘,平,无毒。能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功同薯蓣(山药)。据现代医学证明它还含有丰富的纤维素、胡萝卜素、维生素及钾、钙、铁、铜等矿物质元素,具有减肥、健美、抗癌等多种作用。
取一把糯米,切几根红薯,加水煮粥,熬得香浓,孩子最喜欢。没了牙的老太太端碗喝粥,一小口一小口嘬,“砸吧”几下,脸上的皱纹一道道舒展开来。老太太胃口不大,却最喜欢哄着娃儿们多喝些粥,“快长高长大,吃多点!”人到中年,最喜欢看祖孙辈其乐融融的场景,有你有我还有他(她),看着看着,心里不由泛起一阵感动,眼眶就要红了。
说到熬红薯粥,还听说过一个更讲究的做法:在台湾言情小说家席绢的笔下,厨师“奉娴”精心挑选水分足、纤维短的蜜薯,去皮,配适量当季的新米,加上猪骨头高汤一起熬煮,熬到米粒开花,红薯彻底融进粥里,这才大功告成。
骨汤无需多,一点点就好,是用来“中和”红薯中残留的最后一点“涩味”。这锅粥无需调味,吃的时候却可以自由变换喜好,搭配佐餐小菜;一勺桂花糖浆是绝配;或者搭配豆腐乳半块,一小碟淋了香油的麻辣木瓜丝,在红薯的蜜味中层层掀起波澜,咸、脆、鲜几种滋味层层交织,如此搭配,粥是柔滑的、“中庸”的,它是百搭的,连最挑剔的美食家也要扶着碗连声惊叹,拜倒在厨师的脚下。
从一入秋开始,走街串巷的推车小贩,就该把烤红薯摆到最醒目之处了,一只土土的烤炉就能成就小贩的美味大业。红薯和糯玉米在其中幸福地成长、“成熟”,被木炭上的热抚慰,逐渐绽放自己最焦香甘美的一面,那会儿的风刮过来也是甜的、香的,馋人得紧。
还记得童年时,孩子们在街道上到处玩闹,追着卖烤红薯的伯伯跑了两条巷子。手里没钱,他们只好眼巴巴地跟在伯伯后面盯着、馋着,最后,伯伯无奈地掰下极其小的几块薯肉请他们品尝,孩子们终于笑了,伯伯也笑了。
那份薯香、那份温馨,终会久久地、永恒地刻在孩子们的幸福里,成为一抹乡愁。
菜
根
香